ў大行皇帝的喪禮,最後依照他生前的意思,悉數從簡。
晏清率著後宮嬪,在停靈的大殿外哭臨,首輔則領著百在承天門哭臨。
因新帝年,治喪事宜便多由晏清與閣商議。
議事的地方在文德殿偏殿的暖閣裏,閣那幾位閣老已經早早等候,如今大行皇帝的小斂、大殮已行過,便是時候要頒行詔,和準備新帝的登極大禮。
諸多事,每一項又都是大事,閣不敢擅專,自然要請晏清來一同定奪。
閣如今隻有五位大學士,除了首輔江惟仁還是而立之年,其餘幾位年歲都已不小,白日裏在承天門外跪拜哭臨整日,又逢隆冬大雪彌漫,天寒地凍,子骨都有些吃不消,為此,直殿監的監又往暖閣添了好幾座碳爐。
外頭大雪還是下,風聲也一刻未曾止歇,直到鼓樓上的更鼓陣陣傳來,半掩的殿門被從外拉開,有小黃門前來給殿的幾位大人報信,“諸位大人,娘娘到了。”
晏清步殿時,幾位大學士紛紛行禮,“臣等拜見太後!”
有一瞬的恍惚,也不過隔了兩日,如今,竟然已經是當朝太後了,而此前的二十餘年,仿佛已經是的一生。
“諸位大人免禮。”沙啞著聲音答道。
一生麻斬衰,頭上並無半點珠飾,隻挽了一個素髻,戴著布帷帽,臉上也不帶一黛,洗盡了鉛華,眼中雖然已無淚意,可麵上的哀戚仍舊可見,讓人而生憐。
江惟仁站在閣眾人之首,抬頭看著如今的模樣,麵上神如常,目卻有些低黯,“請娘娘節哀。”
這樣的話,旁的宮監說了不知多次,此刻聞聲便隻微微頷首。
大行皇帝的詔前日由趙淳口授,閣如今又正式擬定,晏清接過仔細看了,閣一向為皇帝擬定奏章,如今這一道詔也是大筆如椽,自然沒什麽好辯駁的,容也都是當日趙淳在病榻上所說。
唯有一點,當日趙淳說自己所憂慮的外戚幹政、宮擅權這一條,擬定後的詔裏隻字未提。
當日隻有與江惟仁在前,這話江惟仁自然是知道的,可顯然,唯獨這句話,他沒有讓閣其餘幾位大人知曉。否則,詔這樣大的事,閣其餘幾位若是知道了,又怎麽敢下其中的一條不提。
這對晏清而言其實是好事,趙淳所擔憂的,其實是曹氏,一則的父兄都在軍中任職,二則是趙元生母。
晏清雖然是趙淳正經的皇後,可等趙元日後懂事掌權了,唯一還能讓他甘願聽之任之的,便是他是生母親了。
可如今若真按趙淳的意思寫,這宮也包括了晏清,有了宮擅權這句話,日後晏清無論說什麽做什麽,都會被這四個字所挾製了。
拿著拿擬好的詔書,一言不發,沉思了許久,這才輕輕開口:“就按此頒行吧。”
詔既定,接下來便是要商定新帝的登極大禮了。
雖然大行皇帝剛去,可國不可一日無君,閣的意思也都是及早舉行登極大禮。
的事宜自然是由禮部和鴻臚寺來主持,閣也是撿幾項重要的,報給晏清聽。
如今雖然已經是太後,可不過二十餘歲的年紀,算得上本朝年紀最小的太後了,要論思慮周全、變不驚。當然不及閣這幾位閣老們,便一一點頭,沒有異議。
最後一項,是大學士梁承煥梁閣老未經閣合議自己單獨提的,說的是給太後上徽號。
太子趙元若登基,晏清為先帝的皇後自然是要尊為太後,曹妃作為皇帝生母也要尊為太後,兩宮並立,這樣的況不是沒有。梁承煥的意思,是為顯尊卑,而給晏清另上一道徽號。
他執掌禮部,在這儀製上頭花心思也是本分,可要說他此舉並無討好晏清的意思,怕也沒人信。
梁承煥說得不無道理,兩宮並立,日後兩位太後之間,再小心也不得會出現齟齬,從前自然是以晏清為尊,可往後,曹氏是新帝的生母,這一點,晏清就比不了。
若此時順著梁閣老所提的,給自己加一道徽號,那麽尊卑立見,往後至在名分上,就可以著曹定真一頭了。
晏清不說話,幾位大人也便靜靜地候著,低著頭,思索了一番,又突然抬頭,看向了首輔大人。
“江大人,”輕聲喚,平日聲音清亮,可舉哀多時,嗓子已帶著微微沙啞,更覺婉轉,“大人如何看?”
他一素白喪服立在那裏,蕭然清舉,看向時,雙目深遠沉靜,此刻眼中的緒,就像是深海裏的暗流,讓人捉不。
“臣以為,”他淡淡道,“不可。”
他的語氣倒平常,隻是這話,卻是駁了晏清的麵子,可麵如常,並未有慍,隻看著他問:“為何不可?”
“若要為太後上徽號,自然是兩宮並尊,若隻尊其一,日後兩宮失和,新帝年,將來左右為難,又要如何自?”
晏清一笑,“江大人倒是誰也不願得罪呢。”
要是曹氏知道了今日所議,自然會激首輔大人所言,晏清料想的也沒錯,後來曹太後也的確因此對江惟仁更加另眼相看。
其餘幾位大學士還以為晏清是要駁斥江惟仁,誰知又道:“江大人說得不錯,就依照江大人的意思。”
事已議完,晏清便起了,這兩日實在是勞過頭,又因為哀思過甚,以至於麵一也無,眼眶都要凹陷下去了。
本就纖瘦的人,如今形銷骨立,那斬衰穿在上竟是空落落的,腰間麻帶一束,當真是不盈一握。
“這些時日,辛苦諸位大人了,可往後的軍國大事,也要累諸位多勞心,本宮在此先為謝過!”說完,竟對著幾人盈盈一福。
這樣一說,閣的幾人自然恭敬地行禮,一同道:“不敢,此乃臣等本分。”
外頭更鼓聲又起,原來竟已是一個時辰都過去了,晏清起往殿門外走去,閣的幾位大人便垂首恭送離去。
腳步輕緩,那殿門又緩緩打開,外頭的寒風卷了進來,隻吹得擺飄揚,那道纖細的影,襯著外頭夜裏紛揚的大雪,更顯哀婉。
殿隻有首輔大人一人,抬眼看了過去。卻在下一瞬,江惟仁看到那道影晃了晃,像是被那寒風吹倒一般,委傾倒在地。
連旁的宮人都反應不及,他已一個箭步上前,本是不顧一切要手去扶的,可就在殿門邊的扶纓一下子撲上去,將他推開,護住晏清。
宮人們這才醒悟過來,晏清宮裏的監紛紛上前搭手,一邊將扶上輿轎,一邊遣小黃門去傳太醫。
江惟仁就在那兒站著,大約也明白方才自己的失儀,這會兒隻一不,任殿外的風雪吹拂在臉上,直到那頂被宮簇擁的輿轎徹底消失在視線裏。
大行皇帝的詔在第二日由朝廷頒行,昭告天下,隨之而來的,便是新帝的登極大禮,定年號為嘉佑。
不久,先帝定了廟號為仁宗,兩位太後也上了徽號,皇帝嫡母為聖懿皇太後,生母為慈懿皇太後,從此兩宮並立。
又因皇帝年,兩位太後雖不垂簾,可朝政大事,皆由閣票擬後,再每日在文德殿奏請兩位太後定奪。
不久,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廷恩奏請前去為先帝守陵,司禮監掌印的位置便空了下來,繼任的人選一直難定,無論晏清還是曹太後,都拿不定主意,卻是首輔江惟仁提議,由當時已升任司禮監秉筆的張芳,繼王廷恩之後,執掌司禮監。
晏清打心底不大喜歡張芳,可一直記著趙淳死前所說,擔憂宮擅權,又兼自己年紀小,曆來不懂國事,是以閣的決定幾乎不予反駁,曹太厚見張芳是一直侍奉趙元的,也準了。
最高興的人,自然是皇帝本人了。
從此無論朝堂上,還是閣議事時,張大伴都能陪在自己邊了。
張芳本就對江惟仁欽佩至極,又因為這件事,對江惟仁就更是恩戴德。
於是這一朝也和前頭每一朝都不一樣,從前的曆任首輔,無一不對司禮監這樣宦幹政抵厭惡,閣也常常與司禮監相持不下,
後世江惟仁落下的罵名裏,也留下了這一條,與宦張芳勾結,宮外朝,皆在掌中,朝廷上下,隻手遮天。
闔宮都在議論首輔大人,晏清也聽到扶纓在自己跟前說過,“這江大人,果然不一般。聽聞翰林出的大臣,最是清高,是以從來都與監不合,唯獨江大人,懂得審時度勢,不給自己樹敵。”
是晏清邊最得力的人,是以私下時,對宮外朝之事直言不諱,晏清有時也會聽聽的看法。
而這話,實在不算是褒獎,翰林們為何要與監劃清界限,因為重視名節,無論當今還是後世,都不至於落得個外沆瀣一氣的臣之名。
尤其是當初以晏閣老為首的院黨,最重清名。
可扶纓說得不盡然,江惟仁何止是審時度勢,如今的時勢,已然為他所造就。
當初擬定詔,他故意瞞下了那句“外戚幹政,宮擅權”,按理,晏清應當承他這份,後定太後徽號,他又提出兩宮並尊,曹太後自然會念在心,如今再議定了司禮監掌印人選,張芳就更會銘記這份恩。
還有新帝,如今尚在年的新帝是他的學生,連每一份講義都是他親自編纂,他的思想,會影響年的皇帝一生。
晏清站在庭中,看著滿庭的樹木為風所吹,枝葉泛起如翻滾的波浪一般的漣漪,這小小的一方宮室裏,能窺見的是天下人的命運。
晏清想起了多年前父親說的那句話,而在這一刻,預見到了。
屬於江惟仁的時代,終於還是來了。
——
嘉佑元年,新帝趙元登基。
上元一過,他便是七歲了,隨著天氣轉暖,寒冬終於漸漸遠去,這個春天的到來,也正好昭示了這天下將會迎來一個新的時代。
嘉定關位於大虞最北,占據著天塹,將北契的虎狼之師擋在國門之外,乃是邊塞之咽,國朝之鎖鑰。
這時的邊關猶被冰雪所封,道路幾乎皆是凍土,馬若是跑得快了也要打。
可就在幾天前的一個夜晚,一騎快馬從嘉定城奔馳而出。
這樣的快馬,日夜不歇,每到驛站便更換馬匹,每日以一百二十裏的腳程趕向帝京。
按規製,這需得是呈報最高一級的急遞才能如此。
三日後這快馬終於達到京師,送信之人將懷中急遞出去後便累倒在地,那封急遞迅速被送閣,送到首輔的手裏。
那是一個黃昏,江大人剛離開文淵閣,準備乘轎回府,他一整日都在理國事,終於在此時得以歸家休息,可誰料從午門跑出來一個小黃門住了首輔大人。
那封信被送至他的手上,側江家的仆從在一旁看著,隻見那雙白玉般修長的十指將手中的信紙展開。那封信定然不長,因為江大人目隻一掃,幾乎下一瞬,那仆從就看到平日裏泰山崩於前而不變的首輔大人,神變得凝重起來。
“不回府了,”他開口對仆從吩咐,又側對著那小黃門道,“遣人去將幾位閣老都請去文淵閣,再傳信去三大營,命各級將領自此刻起,盡數回營待命,不得擅離!”
被他此刻的語氣所震,那小黃門怔怔的,一邊將那信紙疊好收袖中,一邊低頭冷冷道:“還不快去!”
語氣也不算多嚴厲,卻將那小黃門嚇了個激靈,忙不迭地趕去傳令了。
那封信的確不長,因為隻有一行字,而這句話,卻足以影響整個天下。
那一行字是,“北契破關,郭緒叛敵,嘉定已失。”
ў大行皇帝的喪禮,最後依照他生前的意思,悉數從簡。
晏清率著後宮嬪,在停靈的大殿外哭臨,首輔則領著百在承天門哭臨。
因新帝年,治喪事宜便多由晏清與閣商議。
議事的地方在文德殿偏殿的暖閣裏,閣那幾位閣老已經早早等候,如今大行皇帝的小斂、大殮已行過,便是時候要頒行詔,和準備新帝的登極大禮。
諸多事,每一項又都是大事,閣不敢擅專,自然要請晏清來一同定奪。
閣如今隻有五位大學士,除了首輔江惟仁還是而立之年,其餘幾位年歲都已不小,白日裏在承天門外跪拜哭臨整日,又逢隆冬大雪彌漫,天寒地凍,子骨都有些吃不消,為此,直殿監的監又往暖閣添了好幾座碳爐。
外頭大雪還是下,風聲也一刻未曾止歇,直到鼓樓上的更鼓陣陣傳來,半掩的殿門被從外拉開,有小黃門前來給殿的幾位大人報信,“諸位大人,娘娘到了。”
晏清步殿時,幾位大學士紛紛行禮,“臣等拜見太後!”
有一瞬的恍惚,也不過隔了兩日,如今,竟然已經是當朝太後了,而此前的二十餘年,仿佛已經是的一生。
“諸位大人免禮。”沙啞著聲音答道。
一生麻斬衰,頭上並無半點珠飾,隻挽了一個素髻,戴著布帷帽,臉上也不帶一黛,洗盡了鉛華,眼中雖然已無淚意,可麵上的哀戚仍舊可見,讓人而生憐。
江惟仁站在閣眾人之首,抬頭看著如今的模樣,麵上神如常,目卻有些低黯,“請娘娘節哀。”
這樣的話,旁的宮監說了不知多次,此刻聞聲便隻微微頷首。
大行皇帝的詔前日由趙淳口授,閣如今又正式擬定,晏清接過仔細看了,閣一向為皇帝擬定奏章,如今這一道詔也是大筆如椽,自然沒什麽好辯駁的,容也都是當日趙淳在病榻上所說。
唯有一點,當日趙淳說自己所憂慮的外戚幹政、宮擅權這一條,擬定後的詔裏隻字未提。
當日隻有與江惟仁在前,這話江惟仁自然是知道的,可顯然,唯獨這句話,他沒有讓閣其餘幾位大人知曉。否則,詔這樣大的事,閣其餘幾位若是知道了,又怎麽敢下其中的一條不提。
這對晏清而言其實是好事,趙淳所擔憂的,其實是曹氏,一則的父兄都在軍中任職,二則是趙元生母。
晏清雖然是趙淳正經的皇後,可等趙元日後懂事掌權了,唯一還能讓他甘願聽之任之的,便是他是生母親了。
可如今若真按趙淳的意思寫,這宮也包括了晏清,有了宮擅權這句話,日後晏清無論說什麽做什麽,都會被這四個字所挾製了。
拿著拿擬好的詔書,一言不發,沉思了許久,這才輕輕開口:“就按此頒行吧。”
詔既定,接下來便是要商定新帝的登極大禮了。
雖然大行皇帝剛去,可國不可一日無君,閣的意思也都是及早舉行登極大禮。
的事宜自然是由禮部和鴻臚寺來主持,閣也是撿幾項重要的,報給晏清聽。
如今雖然已經是太後,可不過二十餘歲的年紀,算得上本朝年紀最小的太後了,要論思慮周全、變不驚。當然不及閣這幾位閣老們,便一一點頭,沒有異議。
最後一項,是大學士梁承煥梁閣老未經閣合議自己單獨提的,說的是給太後上徽號。
太子趙元若登基,晏清為先帝的皇後自然是要尊為太後,曹妃作為皇帝生母也要尊為太後,兩宮並立,這樣的況不是沒有。梁承煥的意思,是為顯尊卑,而給晏清另上一道徽號。
他執掌禮部,在這儀製上頭花心思也是本分,可要說他此舉並無討好晏清的意思,怕也沒人信。
梁承煥說得不無道理,兩宮並立,日後兩位太後之間,再小心也不得會出現齟齬,從前自然是以晏清為尊,可往後,曹氏是新帝的生母,這一點,晏清就比不了。
若此時順著梁閣老所提的,給自己加一道徽號,那麽尊卑立見,往後至在名分上,就可以著曹定真一頭了。
晏清不說話,幾位大人也便靜靜地候著,低著頭,思索了一番,又突然抬頭,看向了首輔大人。
“江大人,”輕聲喚,平日聲音清亮,可舉哀多時,嗓子已帶著微微沙啞,更覺婉轉,“大人如何看?”
他一素白喪服立在那裏,蕭然清舉,看向時,雙目深遠沉靜,此刻眼中的緒,就像是深海裏的暗流,讓人捉不。
“臣以為,”他淡淡道,“不可。”
他的語氣倒平常,隻是這話,卻是駁了晏清的麵子,可麵如常,並未有慍,隻看著他問:“為何不可?”
“若要為太後上徽號,自然是兩宮並尊,若隻尊其一,日後兩宮失和,新帝年,將來左右為難,又要如何自?”
晏清一笑,“江大人倒是誰也不願得罪呢。”
要是曹氏知道了今日所議,自然會激首輔大人所言,晏清料想的也沒錯,後來曹太後也的確因此對江惟仁更加另眼相看。
其餘幾位大學士還以為晏清是要駁斥江惟仁,誰知又道:“江大人說得不錯,就依照江大人的意思。”
事已議完,晏清便起了,這兩日實在是勞過頭,又因為哀思過甚,以至於麵一也無,眼眶都要凹陷下去了。
本就纖瘦的人,如今形銷骨立,那斬衰穿在上竟是空落落的,腰間麻帶一束,當真是不盈一握。
“這些時日,辛苦諸位大人了,可往後的軍國大事,也要累諸位多勞心,本宮在此先為謝過!”說完,竟對著幾人盈盈一福。
這樣一說,閣的幾人自然恭敬地行禮,一同道:“不敢,此乃臣等本分。”
外頭更鼓聲又起,原來竟已是一個時辰都過去了,晏清起往殿門外走去,閣的幾位大人便垂首恭送離去。
腳步輕緩,那殿門又緩緩打開,外頭的寒風卷了進來,隻吹得擺飄揚,那道纖細的影,襯著外頭夜裏紛揚的大雪,更顯哀婉。
殿隻有首輔大人一人,抬眼看了過去。卻在下一瞬,江惟仁看到那道影晃了晃,像是被那寒風吹倒一般,委傾倒在地。
連旁的宮人都反應不及,他已一個箭步上前,本是不顧一切要手去扶的,可就在殿門邊的扶纓一下子撲上去,將他推開,護住晏清。
宮人們這才醒悟過來,晏清宮裏的監紛紛上前搭手,一邊將扶上輿轎,一邊遣小黃門去傳太醫。
江惟仁就在那兒站著,大約也明白方才自己的失儀,這會兒隻一不,任殿外的風雪吹拂在臉上,直到那頂被宮簇擁的輿轎徹底消失在視線裏。
大行皇帝的詔在第二日由朝廷頒行,昭告天下,隨之而來的,便是新帝的登極大禮,定年號為嘉佑。
不久,先帝定了廟號為仁宗,兩位太後也上了徽號,皇帝嫡母為聖懿皇太後,生母為慈懿皇太後,從此兩宮並立。
又因皇帝年,兩位太後雖不垂簾,可朝政大事,皆由閣票擬後,再每日在文德殿奏請兩位太後定奪。
不久,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廷恩奏請前去為先帝守陵,司禮監掌印的位置便空了下來,繼任的人選一直難定,無論晏清還是曹太後,都拿不定主意,卻是首輔江惟仁提議,由當時已升任司禮監秉筆的張芳,繼王廷恩之後,執掌司禮監。
晏清打心底不大喜歡張芳,可一直記著趙淳死前所說,擔憂宮擅權,又兼自己年紀小,曆來不懂國事,是以閣的決定幾乎不予反駁,曹太厚見張芳是一直侍奉趙元的,也準了。
最高興的人,自然是皇帝本人了。
從此無論朝堂上,還是閣議事時,張大伴都能陪在自己邊了。
張芳本就對江惟仁欽佩至極,又因為這件事,對江惟仁就更是恩戴德。
於是這一朝也和前頭每一朝都不一樣,從前的曆任首輔,無一不對司禮監這樣宦幹政抵厭惡,閣也常常與司禮監相持不下,
後世江惟仁落下的罵名裏,也留下了這一條,與宦張芳勾結,宮外朝,皆在掌中,朝廷上下,隻手遮天。
闔宮都在議論首輔大人,晏清也聽到扶纓在自己跟前說過,“這江大人,果然不一般。聽聞翰林出的大臣,最是清高,是以從來都與監不合,唯獨江大人,懂得審時度勢,不給自己樹敵。”
是晏清邊最得力的人,是以私下時,對宮外朝之事直言不諱,晏清有時也會聽聽的看法。
而這話,實在不算是褒獎,翰林們為何要與監劃清界限,因為重視名節,無論當今還是後世,都不至於落得個外沆瀣一氣的臣之名。
尤其是當初以晏閣老為首的院黨,最重清名。
可扶纓說得不盡然,江惟仁何止是審時度勢,如今的時勢,已然為他所造就。
當初擬定詔,他故意瞞下了那句“外戚幹政,宮擅權”,按理,晏清應當承他這份,後定太後徽號,他又提出兩宮並尊,曹太後自然會念在心,如今再議定了司禮監掌印人選,張芳就更會銘記這份恩。
還有新帝,如今尚在年的新帝是他的學生,連每一份講義都是他親自編纂,他的思想,會影響年的皇帝一生。
晏清站在庭中,看著滿庭的樹木為風所吹,枝葉泛起如翻滾的波浪一般的漣漪,這小小的一方宮室裏,能窺見的是天下人的命運。
晏清想起了多年前父親說的那句話,而在這一刻,預見到了。
屬於江惟仁的時代,終於還是來了。
——
嘉佑元年,新帝趙元登基。
上元一過,他便是七歲了,隨著天氣轉暖,寒冬終於漸漸遠去,這個春天的到來,也正好昭示了這天下將會迎來一個新的時代。
嘉定關位於大虞最北,占據著天塹,將北契的虎狼之師擋在國門之外,乃是邊塞之咽,國朝之鎖鑰。
這時的邊關猶被冰雪所封,道路幾乎皆是凍土,馬若是跑得快了也要打。
可就在幾天前的一個夜晚,一騎快馬從嘉定城奔馳而出。
這樣的快馬,日夜不歇,每到驛站便更換馬匹,每日以一百二十裏的腳程趕向帝京。
按規製,這需得是呈報最高一級的急遞才能如此。
三日後這快馬終於達到京師,送信之人將懷中急遞出去後便累倒在地,那封急遞迅速被送閣,送到首輔的手裏。
那是一個黃昏,江大人剛離開文淵閣,準備乘轎回府,他一整日都在理國事,終於在此時得以歸家休息,可誰料從午門跑出來一個小黃門住了首輔大人。
那封信被送至他的手上,側江家的仆從在一旁看著,隻見那雙白玉般修長的十指將手中的信紙展開。那封信定然不長,因為江大人目隻一掃,幾乎下一瞬,那仆從就看到平日裏泰山崩於前而不變的首輔大人,神變得凝重起來。
“不回府了,”他開口對仆從吩咐,又側對著那小黃門道,“遣人去將幾位閣老都請去文淵閣,再傳信去三大營,命各級將領自此刻起,盡數回營待命,不得擅離!”
被他此刻的語氣所震,那小黃門怔怔的,一邊將那信紙疊好收袖中,一邊低頭冷冷道:“還不快去!”
語氣也不算多嚴厲,卻將那小黃門嚇了個激靈,忙不迭地趕去傳令了。
那封信的確不長,因為隻有一行字,而這句話,卻足以影響整個天下。
那一行字是,“北契破關,郭緒叛敵,嘉定已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