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後,第一場大雪落下,寂靜無聲。
行宮,銅盆裏,目驚心的水一盆接著一盆地端出去,宮人們大氣不敢出,四十九個熏籠日夜不息地燃著,窗臺上的紅梅盆景都被這暖意催出了的花骨朵,可床帷,高悅行手捧暖爐,擁著被子,卻覺得上越來越涼,神魂和意識也輕飄飄的,仿佛即將要遠離人間。
大限將至。
心裏明白。
命數不可扭轉。
清苦的藥香都快浸的骨頭了。
有人推門進來。
來者是個上了年歲的姑姑,在門口去了大氅,出裏一素淨但不失華貴的常服,又在熏籠前將自己渾上下烤暖了,才靠近床前看,小心了冰涼的手。
高悅行勉強打起神笑了笑:“姑姑。”
面容慈和的老夫人眼神裏溢滿了擔憂,比劃著手語問:“今天覺怎麽樣了?”
竟是個啞。
即使是個啞,行宮裏也無一人敢對這位老夫人無禮。
全府上下都知道,襄王殿下年時,是在這位啞姑的服侍下長大的。
襄王殿下生母去的早,啞姑全等于半個養母。
襄王無論是出宮立府還是主東宮,從來將啞姑帶在邊,以禮尊之。
高悅行小臉蒼白,對啞姑說:“姑姑,我許是等不到見殿下最後一面了。”
啞姑心疼地輕握著的手。
襄王剛冊封太子不足一年。
冊封大禮還未舉行,東宮走水,損毀了大半,正在加修繕,所以大家也都還沒有改口,仍以襄王稱之。
半年前西境部落舉兵來犯,襄王又請命出征。
留高悅行一人在行宮修養時,遭刺客行刺。
那枚毒箭貫穿的腹部,能吊著命多活了兩天已是不易。
書信走得慢,哪怕八百裏加急,到西境也需幾天的時間。
高悅行搖了搖頭,說:“我不等了,我要走了。”
啞姑比劃道:“你走了,殿下他會難過的。”
高悅行:“我知道,殿下心裏有我……可他更記掛的,合該是那位喜歡海棠花的姑娘吧。”
此話一出,啞姑驀地變了臉。
從前,礙于份,高悅行很多話可以想卻不能說。
如今,人之將死,便也沒什麽可顧忌的了。
說到底,高悅行心中還是介懷的。
——“姑姑,殿下心裏既然裝著別人,當初為何又要娶我呢……是因為我與那位喜歡海棠花的姑娘,長得相像嗎?”
啞姑一聽,愣了許久,然後焦急地比劃著什麽。
可是高悅行看不見了,的眼前像蒙了一層紗,什麽也看不清,只有白茫茫的一片霧。
有一雙很漂亮的眼睛。
大婚夜時,殿下曾經稱贊過,說眼中的神采無人能及,就連耳上垂墜的東海明珠也要遜三分。
如今,這雙漂亮的眼中一片死寂,可才剛滿二十歲啊,分明還是大好的年華。
心的明珠耳環也摘掉了,素簪烏發、不飾釵環,唯有皓腕上戴一只白玉平安鐲,澤油潤細,看的出是養了很多年,上頭雕一只銜如意,工藝細,令人驚嘆,只是尺寸略小了些,好似是時記事起,便一直戴著,從未摘過,好在人長得纖弱,骨架子小,長大後,戴在腕上依然不覺得違和。
高悅行挲著自己的鐲子,閉上眼睛,恍惚想起了與襄王殿下初見那年的形。
蜀中一帶的山匪素來猖狂。
高悅行的父親調任蜀中,高氏全族隨行,不巧,路遇山匪。
的馬車被圍了。
至今還能記起來,倉皇之中,一白輕衫的襄王殿下縱馬而來,踏著一地的殘花枯葉,率領部下收拾了那群不知天高地厚的野猴子。
高悅行用手裏攥著的匕首,挑開馬車簾子向外看,正好撞進了他那雙幹淨清澈的眼中。
襄王只比大三歲,比人們口中傳言的還要好看。
大膽地盯著他看了好久,心口怦怦直跳,直到祖母呵斥,才不舍地放下簾子。
的心跳得快極了,那是此生第一次失態。
本以為只是一場驚鴻掠水的萍水相逢。
誰也未曾想到。
三天之後,聖旨竟跋山涉水而到,將高氏嫡次指婚襄王——李弗襄。
李弗襄!
李弗襄……
高悅行蒼白的無聲地開合,念著此生最放不下的三個字,閉上了雙眼。
與殿下的最後一面,高悅行沒等到,卻也好似等到了。
……
人死了應該封棺土。
即使尚存,聽到的也應該是哀聲才對。
可高悅行耳邊重新嘈雜起來,最先聽到的卻是一串銀鈴般的笑聲。
——簡直放肆!
高悅行睜開眼,想看看究竟是誰在墳頭笑。
恰好在睜眼的那一瞬間,有人搖了搖的肩膀:“阿行,快醒醒,又懶貪睡,看看,這是你繡的海棠花啊,怎麽和爬蟲似的,快別貪睡了,讓娘親知道又要念經給你聽了。”
眼前重新恢複了彩。
暖融融的從明紙的窗戶投進屋子,連空氣中浮的細小塵絨都顯得很溫暖。
高悅行覺得有些頭暈。
下是綿的被褥,覺到了。
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小姑娘站在的榻前,約莫不過十歲左右,容貌佚麗。
那小姑娘歪了歪頭:“阿行,你終于醒啦。”
高悅行著這張無比悉的臉,心裏頓時不知今夕何夕了。
——這是長姐小時候的模樣啊。
高悅行同父同母,嫡出的長姐,高悅憫。
高悅行恍惚了一會兒,猛地起,一把抓住了長姐的手。
高悅憫甩了甩小手,掙出去,眼睛瞪得比杏仁都圓:“好疼呀,阿行,你幹嘛呀?!”
高悅行息著,意識到況的不對勁。
想起之前重傷在床時,每一次呼吸帶來的都是撕心裂肺的劇痛。
而現在,上雖依然沒什麽力氣,但卻有種活過來的輕快。
低下頭。
自己的一雙手,竟然也是一團綿綿的樣子。
再擡手自己的臉。
更勝于骨,手覺比水豆腐還要。
是小孩子的臉。
下意識的去自己的手腕,卻了個空,想來是此時的還并沒有戴上那陪十幾年的平安鐲。
高悅行目沉靜深邃,開口卻是孩最稚的嗓音:“今夕何年?”
高悅憫年歲也小,沒察覺出的異常,歪了歪頭,很自然地說道:“ 景樂十二,阿行你睡糊塗啦!”
景樂十二年。
天高雲淡,盛世將至。
這一年。
高悅行六歲。
長姐高悅憫十歲。
高悅行平靜地用左手掐了一下自己的右手。
白的皮上立時浮起一道鮮紅的印子。
疼是真的。
六歲小姑娘的裏,移花接木換了另一個靈魂。
高悅行竟然離奇的回到了十餘年前。
長姐再次了,說:“阿行,別懶著啦,快把你那爬蟲似的海棠花改改,娘待會給祖母請安回來,要檢查的。”
高悅行順著姐姐指的方向去。
繡籃的最上方隨意攤著一塊帕,帕的角下,歪歪扭扭的線勾勒了一朵花的形狀。
若不是長姐出言提醒,高悅行自己都看不出那竟然是一朵海棠。
高悅行這一生最聽不得的就是海棠兩個字。
忌諱。
若問上一世,李弗襄待好嗎?
好。
答案是非常好。
舉案齊眉,溫小意,無論人前人後,從不曾讓過半分委屈。
在京城所有命婦或嫉恨或欣羨的眼神中,高悅行曉得,自己應該知足。
可不由人,心裏始終橫著一海棠花的刺。
李弗襄在自己的行宮的後山上,栽種了漫山遍野的秋海棠林,一到花開的時節,海棠花隨風,遠遠去像一片燃燒的爛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燃,任誰看了都移不開眼。
高悅行心裏矛盾得很。
一方面,始終如鯁在,一方面,又不得不驚嘆于海棠林的,甚至從心底生出些許歡喜,以至于久住行宮不願回京。
高悅行把那方帕拿在手中,細細。
悉的覺漫上心頭。
……
盡管這朵海棠只有歪歪扭扭的半朵,可是這糙簡陋的針腳……
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了。
哦不。
或許能找到。
——襄王殿下私藏多年的那塊帕子,繡工的糙程度可能有的一比。
高悅行不會認錯的。
李重襄對這方帕子的重視明明白白的擺在臺面上,從不瞞著高悅行。
高悅行幾次對著那方帕子,心醋意橫生。
別說只是半朵,即使全拆了,絞爛了,高悅行也能認出來。
攥著帕子的手開始抖。
努力回想六歲這年發生的事。
可是驚奇地發現,六歲這一年,在的記憶中,竟然是一片空白。
七歲,八歲……
九歲……
高悅行閉著眼睛,理順過往的回憶。
模糊記得六歲年關之前的景,也清楚地記得九歲生辰時家中的宴席。
但是從六歲到九歲,那三年時,沒有一一毫的記憶。
像是被人憑空摘走了,毫無印象。
怎麽會呢?
那三年裏,到底發生了什麽?
高悅行從高高的榻上爬下,到窗前,使勁踮腳推開窗戶。
窗前一只秋海棠的花枝抖了幾下,探進了窗,輕輕敲了一下高的鼻梁。
凝霜。
銷骨蝕魂。
冬後,第一場大雪落下,寂靜無聲。
行宮,銅盆裏,目驚心的水一盆接著一盆地端出去,宮人們大氣不敢出,四十九個熏籠日夜不息地燃著,窗臺上的紅梅盆景都被這暖意催出了的花骨朵,可床帷,高悅行手捧暖爐,擁著被子,卻覺得上越來越涼,神魂和意識也輕飄飄的,仿佛即將要遠離人間。
大限將至。
心裏明白。
命數不可扭轉。
清苦的藥香都快浸的骨頭了。
有人推門進來。
來者是個上了年歲的姑姑,在門口去了大氅,出裏一素淨但不失華貴的常服,又在熏籠前將自己渾上下烤暖了,才靠近床前看,小心了冰涼的手。
高悅行勉強打起神笑了笑:“姑姑。”
面容慈和的老夫人眼神裏溢滿了擔憂,比劃著手語問:“今天覺怎麽樣了?”
竟是個啞。
即使是個啞,行宮裏也無一人敢對這位老夫人無禮。
全府上下都知道,襄王殿下年時,是在這位啞姑的服侍下長大的。
襄王殿下生母去的早,啞姑全等于半個養母。
襄王無論是出宮立府還是主東宮,從來將啞姑帶在邊,以禮尊之。
高悅行小臉蒼白,對啞姑說:“姑姑,我許是等不到見殿下最後一面了。”
啞姑心疼地輕握著的手。
襄王剛冊封太子不足一年。
冊封大禮還未舉行,東宮走水,損毀了大半,正在加修繕,所以大家也都還沒有改口,仍以襄王稱之。
半年前西境部落舉兵來犯,襄王又請命出征。
留高悅行一人在行宮修養時,遭刺客行刺。
那枚毒箭貫穿的腹部,能吊著命多活了兩天已是不易。
書信走得慢,哪怕八百裏加急,到西境也需幾天的時間。
高悅行搖了搖頭,說:“我不等了,我要走了。”
啞姑比劃道:“你走了,殿下他會難過的。”
高悅行:“我知道,殿下心裏有我……可他更記掛的,合該是那位喜歡海棠花的姑娘吧。”
此話一出,啞姑驀地變了臉。
從前,礙于份,高悅行很多話可以想卻不能說。
如今,人之將死,便也沒什麽可顧忌的了。
說到底,高悅行心中還是介懷的。
——“姑姑,殿下心裏既然裝著別人,當初為何又要娶我呢……是因為我與那位喜歡海棠花的姑娘,長得相像嗎?”
啞姑一聽,愣了許久,然後焦急地比劃著什麽。
可是高悅行看不見了,的眼前像蒙了一層紗,什麽也看不清,只有白茫茫的一片霧。
有一雙很漂亮的眼睛。
大婚夜時,殿下曾經稱贊過,說眼中的神采無人能及,就連耳上垂墜的東海明珠也要遜三分。
如今,這雙漂亮的眼中一片死寂,可才剛滿二十歲啊,分明還是大好的年華。
心的明珠耳環也摘掉了,素簪烏發、不飾釵環,唯有皓腕上戴一只白玉平安鐲,澤油潤細,看的出是養了很多年,上頭雕一只銜如意,工藝細,令人驚嘆,只是尺寸略小了些,好似是時記事起,便一直戴著,從未摘過,好在人長得纖弱,骨架子小,長大後,戴在腕上依然不覺得違和。
高悅行挲著自己的鐲子,閉上眼睛,恍惚想起了與襄王殿下初見那年的形。
蜀中一帶的山匪素來猖狂。
高悅行的父親調任蜀中,高氏全族隨行,不巧,路遇山匪。
的馬車被圍了。
至今還能記起來,倉皇之中,一白輕衫的襄王殿下縱馬而來,踏著一地的殘花枯葉,率領部下收拾了那群不知天高地厚的野猴子。
高悅行用手裏攥著的匕首,挑開馬車簾子向外看,正好撞進了他那雙幹淨清澈的眼中。
襄王只比大三歲,比人們口中傳言的還要好看。
大膽地盯著他看了好久,心口怦怦直跳,直到祖母呵斥,才不舍地放下簾子。
的心跳得快極了,那是此生第一次失態。
本以為只是一場驚鴻掠水的萍水相逢。
誰也未曾想到。
三天之後,聖旨竟跋山涉水而到,將高氏嫡次指婚襄王——李弗襄。
李弗襄!
李弗襄……
高悅行蒼白的無聲地開合,念著此生最放不下的三個字,閉上了雙眼。
與殿下的最後一面,高悅行沒等到,卻也好似等到了。
……
人死了應該封棺土。
即使尚存,聽到的也應該是哀聲才對。
可高悅行耳邊重新嘈雜起來,最先聽到的卻是一串銀鈴般的笑聲。
——簡直放肆!
高悅行睜開眼,想看看究竟是誰在墳頭笑。
恰好在睜眼的那一瞬間,有人搖了搖的肩膀:“阿行,快醒醒,又懶貪睡,看看,這是你繡的海棠花啊,怎麽和爬蟲似的,快別貪睡了,讓娘親知道又要念經給你聽了。”
眼前重新恢複了彩。
暖融融的從明紙的窗戶投進屋子,連空氣中浮的細小塵絨都顯得很溫暖。
高悅行覺得有些頭暈。
下是綿的被褥,覺到了。
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小姑娘站在的榻前,約莫不過十歲左右,容貌佚麗。
那小姑娘歪了歪頭:“阿行,你終于醒啦。”
高悅行著這張無比悉的臉,心裏頓時不知今夕何夕了。
——這是長姐小時候的模樣啊。
高悅行同父同母,嫡出的長姐,高悅憫。
高悅行恍惚了一會兒,猛地起,一把抓住了長姐的手。
高悅憫甩了甩小手,掙出去,眼睛瞪得比杏仁都圓:“好疼呀,阿行,你幹嘛呀?!”
高悅行息著,意識到況的不對勁。
想起之前重傷在床時,每一次呼吸帶來的都是撕心裂肺的劇痛。
而現在,上雖依然沒什麽力氣,但卻有種活過來的輕快。
低下頭。
自己的一雙手,竟然也是一團綿綿的樣子。
再擡手自己的臉。
更勝于骨,手覺比水豆腐還要。
是小孩子的臉。
下意識的去自己的手腕,卻了個空,想來是此時的還并沒有戴上那陪十幾年的平安鐲。
高悅行目沉靜深邃,開口卻是孩最稚的嗓音:“今夕何年?”
高悅憫年歲也小,沒察覺出的異常,歪了歪頭,很自然地說道:“ 景樂十二,阿行你睡糊塗啦!”
景樂十二年。
天高雲淡,盛世將至。
這一年。
高悅行六歲。
長姐高悅憫十歲。
高悅行平靜地用左手掐了一下自己的右手。
白的皮上立時浮起一道鮮紅的印子。
疼是真的。
六歲小姑娘的裏,移花接木換了另一個靈魂。
高悅行竟然離奇的回到了十餘年前。
長姐再次了,說:“阿行,別懶著啦,快把你那爬蟲似的海棠花改改,娘待會給祖母請安回來,要檢查的。”
高悅行順著姐姐指的方向去。
繡籃的最上方隨意攤著一塊帕,帕的角下,歪歪扭扭的線勾勒了一朵花的形狀。
若不是長姐出言提醒,高悅行自己都看不出那竟然是一朵海棠。
高悅行這一生最聽不得的就是海棠兩個字。
忌諱。
若問上一世,李弗襄待好嗎?
好。
答案是非常好。
舉案齊眉,溫小意,無論人前人後,從不曾讓過半分委屈。
在京城所有命婦或嫉恨或欣羨的眼神中,高悅行曉得,自己應該知足。
可不由人,心裏始終橫著一海棠花的刺。
李弗襄在自己的行宮的後山上,栽種了漫山遍野的秋海棠林,一到花開的時節,海棠花隨風,遠遠去像一片燃燒的爛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燃,任誰看了都移不開眼。
高悅行心裏矛盾得很。
一方面,始終如鯁在,一方面,又不得不驚嘆于海棠林的,甚至從心底生出些許歡喜,以至于久住行宮不願回京。
高悅行把那方帕拿在手中,細細。
悉的覺漫上心頭。
……
盡管這朵海棠只有歪歪扭扭的半朵,可是這糙簡陋的針腳……
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了。
哦不。
或許能找到。
——襄王殿下私藏多年的那塊帕子,繡工的糙程度可能有的一比。
高悅行不會認錯的。
李重襄對這方帕子的重視明明白白的擺在臺面上,從不瞞著高悅行。
高悅行幾次對著那方帕子,心醋意橫生。
別說只是半朵,即使全拆了,絞爛了,高悅行也能認出來。
攥著帕子的手開始抖。
努力回想六歲這年發生的事。
可是驚奇地發現,六歲這一年,在的記憶中,竟然是一片空白。
七歲,八歲……
九歲……
高悅行閉著眼睛,理順過往的回憶。
模糊記得六歲年關之前的景,也清楚地記得九歲生辰時家中的宴席。
但是從六歲到九歲,那三年時,沒有一一毫的記憶。
像是被人憑空摘走了,毫無印象。
怎麽會呢?
那三年裏,到底發生了什麽?
高悅行從高高的榻上爬下,到窗前,使勁踮腳推開窗戶。
窗前一只秋海棠的花枝抖了幾下,探進了窗,輕輕敲了一下高的鼻梁。
凝霜。
銷骨蝕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