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悅行按照記憶中那方帕子的針腳,補全了那朵海棠花,平鋪在繡案上,終于了記憶中完整的模樣,映進高悅行的眼底,目驚心。
高悅憫被嚇到了,道:“阿行,阿行,你怎麽了?”
高悅行心頭一窒,眼前發昏,猝然向後栽倒在地。
長姐一聲哭。
門外服侍的丫頭姑姑前呼後擁地跑進來,遣人到別院請夫人速回,又慌慌忙忙去召府醫。
高悅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意識迷蒙,只覺得之前種種好似黃粱一夢,如今是夢是真也難以分辨清楚。
不知渾渾噩噩了多久,恍惚間發起了高熱,一陣清醒,一陣糊塗。
只偶然間,聽到了母親回來,和丫頭焦心的念叨——“昨日裏,賢妃娘娘親自指了阿行進宮,給公主陪讀,如今病這個樣子,可如何是好啊?”
進宮……
公主陪讀……
就像黑暗四顧茫然時,漫長前路盡頭忽然閃現的。
高悅行秉著一口氣,垂死病中驚坐起,把合家人都嚇了一跳。
進宮!
那意味著有機會見到李弗襄了!
始終深著,且一直掛念著的人。
算算年紀,李弗襄今年應是九歲。
高悅行約知道,的殿下時在宮中,有段日子過得很不如意,但涉及到皇家辛,所有知人都三緘其口,所以了解的不多。
萬幸,有此機遇可以宮。
高悅行攥了那方海棠帕子,要去見的襄王殿下了,心中迫切至極,一刻都不願意多等。
高夫人正一臉焦急和擔憂的著,紅著眼,心疼道:“乖寶兒,別怕,你若是不願意,我立時想辦法回了賢娘娘……服侍公主雖是無上榮寵,但如履薄冰半點差錯也出不得,為娘不指你為家族掙得什麽榮耀,我只要我兒一生平安喜樂。”
高夫人誤以為是兒害怕。
高悅行心頭一酸,轉鑽進母親的懷裏,著那華貴的織金繡,又著母親懷中久違的溫暖,忍著眼淚,蹭了蹭母親的肩窩,說:“娘親,兒不怕,兒願意去!”
高悅行對這三年的記憶空白憂慮不已。
對于那塊海棠帕子,更是耿耿于懷。
雖說高悅行自己願,可高夫人心依舊不安,畢竟的小兒今年才六歲。
其實給公主選陪讀這件事,宮中的賢妃娘娘一早就開始留心了。
賢妃娘娘起初是指了高氏的嫡長,也就是高悅行的長姐,高悅憫,今年滿十歲,與公主年歲相當,說話玩耍都投緣。
可這事說來也怪,宮中懿旨都已經傳下來,賢妃娘娘在召見了高氏長之後,忽又改了主意。
然而懿旨已下,為人君者,最忌朝令夕改,幸好懿旨上只說要高氏的嫡,沒有明指嫡長,于是,這騎虎難下的差事便落到了高悅行上。
高悅行今年才六歲,能知曉什麽事兒?
高夫人為了此事頭發都愁白了幾,天天往老夫人住的別院去,兩相對著發愁,卻也想不出更好的對策。
高悅行正用手指絞著那塊海棠帕子出神。
高夫人著兒那慘不忍睹的繡工,嘆了口氣,此時也舍不得再罰了。
——“賢妃娘娘素來賢德,昨兒宴請命婦為公主的百花宴獻賀,特意把我留下,說了幾句己話,你年紀尚小,不知事兒,娘娘願意諒你,是娘娘的寬厚,但你也須懂分寸,伺候皇家終究不同,稍有差池,就是株連全族的禍事,知道嗎?”
高悅行乖巧地點頭,說:“知道。”
賢妃娘娘的賢德之名是知曉的。
我朝國祚延綿至今,封號為“賢”的娘娘,只這麽一位。
而且當今後位空懸,賢妃娘娘代掌後宮,賢名遠傳,京中命婦們心中猜測,估計立後是遲早的事。
高悅行死過一回,黃粱一夢,承載著往後十餘年的記憶。
也只有知道,賢妃自始至終,一直只在妃位上熬著,直至公主年出嫁,十餘年都沒有更進一步,至于封後,更是遙遙無期。
聖上心裏有人,此生都不會封其他子為皇後的。
至于公主……
高悅行捋順上輩子的記憶,除了那離奇空白的三年,一生與公主的集很,寥寥幾次見面,公主待卻頗為親切。
當今聖上子嗣稀薄,公主是聖上膝下唯一的兒,出自賢妃,同的母親一樣,個溫婉嫻靜。
當年嫁給襄王,大婚的那一日,公主為座上賓。
襄王十分禮重公主。
高悅行總覺得那日通堂的大紅喜燭之下,公主著的眼中似是有淚,卻不知是為何。
日子不能這麽稀裏糊塗的過。
此時想起過往的種種,可疑之太多了。
曾經失去的記憶,到底承載著怎樣的,為什麽所有人都從不曾對提及?
父母家人不提,至親好友不提,抹去得一幹二淨?
雖不知為何會死而複生。
但上天既然賜如此奇緣,必有其深意。
高悅行接下來的幾天,一直在為進宮做準備,子不知因何緣故,忽然之間虛弱得很,又化了個藥罐子,一碗一碗的湯藥,流水似的灌下去,慢慢的養了很久,才有了起。
長姐高悅憫意識到家中氛圍不對,近幾日一直陪在妹妹邊。“阿行,娘親說,我們以後不能時時見、天天見了。”說這話的時候,長姐的面頗為憂愁。
高悅行著長姐秋水橫波般的眼睛,忽然靈一閃,猜到賢妃娘娘為何會改變主意。
的長姐生的太了。
才十歲的年紀,京中同齡的千金裏,已無人能住的風采。
前世,世人只知襄王妃姿絕世,卻不知藏在深閨中的長姐,才是真正的天香國令人見之忘俗。
人的貌是利,尤其在宮裏。
似賢妃那樣心思縝的人,細細思量之下,必有所忌憚。
高悅行久病虛,慢吞吞道:“即使以後不能時時見、刻刻見,姐姐也千萬不要忘了我啊。”
高悅憫不舍地承諾:“一定不會的,我會常給你寫信……你也要好好讀書認字,以後記得回信和我說些宮裏有趣的事兒。”
高悅行說幾句話就恍惚,困意催使著睡覺,了長姐的臉,強打神,笑著說:“姐姐的一生,一定會嫁得佳婿,平安順遂的。”
高悅行又睡過去去了,在夢裏顛倒著晝夜晨昏。
那方繡著海棠花的帕子,一直藏在枕下。
時常夢見,年時的李弗襄站在遠遠的地方,遙遙地著,他那幹淨的眼睛好似會說話,裏面盛滿了期盼,跌跌撞撞地追著,卻怎麽也抓不住他的一片角。
他在等我……
再次從夢中驚醒,冷汗浸了寢,高悅行如是想。
進宮那日。
高悅行把海棠帕子藏在了的小裏。
車裏,依偎在母親懷中,車輦將載進了宮牆。
宮人卷了簾子,迎們下車。
高悅行低頭,目不斜視,踩著腳下的青磚,一步一步走得很穩。知道這條通往春和宮的路上,共栽有石榴六十四株整,迎春四十九棵整,哪怕閉著眼,都不會行錯半步。
春和宮的在門口相迎。
賢妃娘娘盛裝接見了們。
高悅行頭上簪了兩朵絨花,裹著荔的鬥篷,給娘娘行禮。
賢妃親切地拉到面前端詳。
宮中規矩森嚴,高悅行不能擡頭直視娘娘的儀容。
只聽得頭頂上飄下娘娘溫和帶笑的嗓音:“印象中,你們家這位小兒還是一團孩子氣呢,幾日不見,倒是沉穩了很多。”
高悅行低頭聽著這和的聲音,可以想見年輕時的賢妃是如何的風華。
賢妃娘娘從來都是一副慈眉善目的菩薩相。
高夫人笑道:“能娘娘的青眼,是的福氣,可不敢再調皮搗蛋了。”
骨分離,高夫人笑得再得,那也是強歡笑。
賢妃豈會不到,只能再許以更多的恩寵和嘉賞。
但那些都和高悅行沒什麽關系了。
賢妃娘娘賜下一個香囊,另有兩位宮人帶去給公主見禮。
公主前些時日剛過十歲的生辰,聽說要來一個玩伴,早早就等著了,心裏也有些期盼,可是一見面,發現對方只是個還未到開蒙年紀的孩子,頓時大失所。
十歲的孩子,和六歲的孩子,都是力攆著歲月向前奔跑的年紀,早就玩不到一塊去了。
高悅行給公主行禮請安。
公主名諱李蘭遙,端莊地拉起,道:“你既然進了宮,以後我們吃住讀書都在一,不必拘著自己,缺什麽什麽都和我講,若有誰敢欺負你,你也和我講,我給你做主……”說了半天,公主低頭見高悅行一臉懵懂,好似神游天外的模樣,又憂愁地嘆了口氣:“算了,你這麽小,又知道什麽呢。”
高悅行的父親任職大理寺寺卿。
即使份貴重如斯,只要進了宮,都是奴才,要看主子的臉,要討主子的歡心。
只聽公主又問:“你識字嗎?”
高悅行搖頭。
現在還是個六歲的孩子,也只能是個六歲的孩子,深諳宮中生存之道,若要求得平安,不可表現的過于出挑。
公主再問:“會背書嗎?”
高悅行答道:“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挑著簡單些的,誦背了一小段。
公主的臉總算放晴了。
雖說都是些簡單的玩意兒,好在不笨,孺子可教。
公主吩咐自己跟前的姑姑,讓妥善安頓高悅行。
其實這些瑣事用不著公主心,賢妃一早兒就打點好了。
高悅行跟在姑姑後,去偏殿的暖閣裏兜了一圈。
侍奉公主的姑姑姓魏,面相有些冷淡,也沉默寡言,不好相與,一雙眼睛總是帶著點審視的意味往高悅行上掃。
高悅行安然之。
好歹上一世是尊榮無限的太子妃,豈能一個老姑姑震懾住。
暖閣裏,的一應起居都是比著宗親的份例給的,堪稱厚待。
魏姑姑帶安頓妥當,正好趕上傳膳
的時辰,公主拉著高悅行,高興道:“你來的巧,我們同用午膳,下晌可以去演武場看皇兄練騎。”
騎?
高悅行波瀾不驚的心境終于起了漣漪。
世家君子習六藝,照理說,皇子們從八歲起就應隨著師父上演武場摔打了。
高悅行心裏算算,李弗襄的年紀也到了,不知此番能不能見到。
當今聖上子嗣稀薄,膝下公主只一位,皇子活到年的,也僅有兩位。
——長子李弗遷,子李弗襄。
李弗襄排行五,只比公主小一歲。
而往上再數,二皇子和三皇子,皆未活過而立之年。
高悅行心裏斟酌再三,覺得有話還是直接問比較好。
于是,午膳後,便問:“我聽說宮中有位五皇子,但是鮮在人前面,我從未見過他。”
公主臉一變。
魏姑姑面不改把服侍的宮人們遣退到十步之外。
公主才微微蹙眉道:“別提老五,忌諱,父皇不喜歡,我母妃也不喜歡。”
高悅行意識到自己心急了。
回到暖閣裏,公主放輕了語調,鄭重其事地囑咐道:“從今以後,你是我的人,你我榮辱一,有些話我只說給你聽,你自己明白就好,要藏在心裏,不要再與外人講。”
高悅行乖巧點頭。
于是,得知了一些,一些上輩子都沒能弄清楚的困。
公主:“從前宮裏有位鄭皇貴妃,現在鮮有人敢提及,你年歲小,不知道這些……”
此時六歲的高悅行不知道。
但當了四年襄王妃的高悅行是知道的。
鄭皇貴妃是聖上的心頭好,只可惜福薄薨得早,死後追封皇後,葬進帝王陵寢。
聖意不難揣測,帝後生死同,當今聖上是打定了主意將來要與鄭皇貴妃同葬,就連給鄭皇貴妃準備的棺槨都是合葬的規制。
公主年歲不大,說話卻很知輕重,點到即止,只說了一句:“鄭娘娘是難産死的,死之前,隨服侍的,是老五的生母許昭儀……”隨即,見高悅行神疑,又低了聲音,在耳邊悄悄補了一句:”自鄭娘娘死後,許昭儀便失了聖心,連帶不久之後誕nbsp;nbsp;下的五皇子,也遭到了父皇的厭棄,想必是怪罪徐昭儀照顧不盡心。”
聽著公主嘆息。
高悅行想到了曾經記憶中的李弗襄,打馬走京城,看遍長安花,聖眷優渥,天潢貴胄。
連的父親都慨萬千——“聖上若有十分的恩寵,捧到這位襄王殿下面前的足足能有十二分。”
想不到,他年時竟是如此遭皇上厭棄。
高悅行心心念念的只有的小殿下,好不容易挨到了午膳後,公主小憩了一會兒,坐在殿前的門檻上,雙手撐著臉蛋,著高高的宮牆,和白得刺目的太,眼睛裏不複孩的天真與澄澈,而是烏沉沉一片,喜怒莫測又目無下塵。
宮人們靜悄悄的,無一人敢上前打擾。
魏姑姑的擺一閃,穿過廊廡,不必等人通傳,便進了賢妃娘娘的正殿。
高悅行按照記憶中那方帕子的針腳,補全了那朵海棠花,平鋪在繡案上,終于了記憶中完整的模樣,映進高悅行的眼底,目驚心。
高悅憫被嚇到了,道:“阿行,阿行,你怎麽了?”
高悅行心頭一窒,眼前發昏,猝然向後栽倒在地。
長姐一聲哭。
門外服侍的丫頭姑姑前呼後擁地跑進來,遣人到別院請夫人速回,又慌慌忙忙去召府醫。
高悅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意識迷蒙,只覺得之前種種好似黃粱一夢,如今是夢是真也難以分辨清楚。
不知渾渾噩噩了多久,恍惚間發起了高熱,一陣清醒,一陣糊塗。
只偶然間,聽到了母親回來,和丫頭焦心的念叨——“昨日裏,賢妃娘娘親自指了阿行進宮,給公主陪讀,如今病這個樣子,可如何是好啊?”
進宮……
公主陪讀……
就像黑暗四顧茫然時,漫長前路盡頭忽然閃現的。
高悅行秉著一口氣,垂死病中驚坐起,把合家人都嚇了一跳。
進宮!
那意味著有機會見到李弗襄了!
始終深著,且一直掛念著的人。
算算年紀,李弗襄今年應是九歲。
高悅行約知道,的殿下時在宮中,有段日子過得很不如意,但涉及到皇家辛,所有知人都三緘其口,所以了解的不多。
萬幸,有此機遇可以宮。
高悅行攥了那方海棠帕子,要去見的襄王殿下了,心中迫切至極,一刻都不願意多等。
高夫人正一臉焦急和擔憂的著,紅著眼,心疼道:“乖寶兒,別怕,你若是不願意,我立時想辦法回了賢娘娘……服侍公主雖是無上榮寵,但如履薄冰半點差錯也出不得,為娘不指你為家族掙得什麽榮耀,我只要我兒一生平安喜樂。”
高夫人誤以為是兒害怕。
高悅行心頭一酸,轉鑽進母親的懷裏,著那華貴的織金繡,又著母親懷中久違的溫暖,忍著眼淚,蹭了蹭母親的肩窩,說:“娘親,兒不怕,兒願意去!”
高悅行對這三年的記憶空白憂慮不已。
對于那塊海棠帕子,更是耿耿于懷。
雖說高悅行自己願,可高夫人心依舊不安,畢竟的小兒今年才六歲。
其實給公主選陪讀這件事,宮中的賢妃娘娘一早就開始留心了。
賢妃娘娘起初是指了高氏的嫡長,也就是高悅行的長姐,高悅憫,今年滿十歲,與公主年歲相當,說話玩耍都投緣。
可這事說來也怪,宮中懿旨都已經傳下來,賢妃娘娘在召見了高氏長之後,忽又改了主意。
然而懿旨已下,為人君者,最忌朝令夕改,幸好懿旨上只說要高氏的嫡,沒有明指嫡長,于是,這騎虎難下的差事便落到了高悅行上。
高悅行今年才六歲,能知曉什麽事兒?
高夫人為了此事頭發都愁白了幾,天天往老夫人住的別院去,兩相對著發愁,卻也想不出更好的對策。
高悅行正用手指絞著那塊海棠帕子出神。
高夫人著兒那慘不忍睹的繡工,嘆了口氣,此時也舍不得再罰了。
——“賢妃娘娘素來賢德,昨兒宴請命婦為公主的百花宴獻賀,特意把我留下,說了幾句己話,你年紀尚小,不知事兒,娘娘願意諒你,是娘娘的寬厚,但你也須懂分寸,伺候皇家終究不同,稍有差池,就是株連全族的禍事,知道嗎?”
高悅行乖巧地點頭,說:“知道。”
賢妃娘娘的賢德之名是知曉的。
我朝國祚延綿至今,封號為“賢”的娘娘,只這麽一位。
而且當今後位空懸,賢妃娘娘代掌後宮,賢名遠傳,京中命婦們心中猜測,估計立後是遲早的事。
高悅行死過一回,黃粱一夢,承載著往後十餘年的記憶。
也只有知道,賢妃自始至終,一直只在妃位上熬著,直至公主年出嫁,十餘年都沒有更進一步,至于封後,更是遙遙無期。
聖上心裏有人,此生都不會封其他子為皇後的。
至于公主……
高悅行捋順上輩子的記憶,除了那離奇空白的三年,一生與公主的集很,寥寥幾次見面,公主待卻頗為親切。
當今聖上子嗣稀薄,公主是聖上膝下唯一的兒,出自賢妃,同的母親一樣,個溫婉嫻靜。
當年嫁給襄王,大婚的那一日,公主為座上賓。
襄王十分禮重公主。
高悅行總覺得那日通堂的大紅喜燭之下,公主著的眼中似是有淚,卻不知是為何。
日子不能這麽稀裏糊塗的過。
此時想起過往的種種,可疑之太多了。
曾經失去的記憶,到底承載著怎樣的,為什麽所有人都從不曾對提及?
父母家人不提,至親好友不提,抹去得一幹二淨?
雖不知為何會死而複生。
但上天既然賜如此奇緣,必有其深意。
高悅行接下來的幾天,一直在為進宮做準備,子不知因何緣故,忽然之間虛弱得很,又化了個藥罐子,一碗一碗的湯藥,流水似的灌下去,慢慢的養了很久,才有了起。
長姐高悅憫意識到家中氛圍不對,近幾日一直陪在妹妹邊。“阿行,娘親說,我們以後不能時時見、天天見了。”說這話的時候,長姐的面頗為憂愁。
高悅行著長姐秋水橫波般的眼睛,忽然靈一閃,猜到賢妃娘娘為何會改變主意。
的長姐生的太了。
才十歲的年紀,京中同齡的千金裏,已無人能住的風采。
前世,世人只知襄王妃姿絕世,卻不知藏在深閨中的長姐,才是真正的天香國令人見之忘俗。
人的貌是利,尤其在宮裏。
似賢妃那樣心思縝的人,細細思量之下,必有所忌憚。
高悅行久病虛,慢吞吞道:“即使以後不能時時見、刻刻見,姐姐也千萬不要忘了我啊。”
高悅憫不舍地承諾:“一定不會的,我會常給你寫信……你也要好好讀書認字,以後記得回信和我說些宮裏有趣的事兒。”
高悅行說幾句話就恍惚,困意催使著睡覺,了長姐的臉,強打神,笑著說:“姐姐的一生,一定會嫁得佳婿,平安順遂的。”
高悅行又睡過去去了,在夢裏顛倒著晝夜晨昏。
那方繡著海棠花的帕子,一直藏在枕下。
時常夢見,年時的李弗襄站在遠遠的地方,遙遙地著,他那幹淨的眼睛好似會說話,裏面盛滿了期盼,跌跌撞撞地追著,卻怎麽也抓不住他的一片角。
他在等我……
再次從夢中驚醒,冷汗浸了寢,高悅行如是想。
進宮那日。
高悅行把海棠帕子藏在了的小裏。
車裏,依偎在母親懷中,車輦將載進了宮牆。
宮人卷了簾子,迎們下車。
高悅行低頭,目不斜視,踩著腳下的青磚,一步一步走得很穩。知道這條通往春和宮的路上,共栽有石榴六十四株整,迎春四十九棵整,哪怕閉著眼,都不會行錯半步。
春和宮的在門口相迎。
賢妃娘娘盛裝接見了們。
高悅行頭上簪了兩朵絨花,裹著荔的鬥篷,給娘娘行禮。
賢妃親切地拉到面前端詳。
宮中規矩森嚴,高悅行不能擡頭直視娘娘的儀容。
只聽得頭頂上飄下娘娘溫和帶笑的嗓音:“印象中,你們家這位小兒還是一團孩子氣呢,幾日不見,倒是沉穩了很多。”
高悅行低頭聽著這和的聲音,可以想見年輕時的賢妃是如何的風華。
賢妃娘娘從來都是一副慈眉善目的菩薩相。
高夫人笑道:“能娘娘的青眼,是的福氣,可不敢再調皮搗蛋了。”
骨分離,高夫人笑得再得,那也是強歡笑。
賢妃豈會不到,只能再許以更多的恩寵和嘉賞。
但那些都和高悅行沒什麽關系了。
賢妃娘娘賜下一個香囊,另有兩位宮人帶去給公主見禮。
公主前些時日剛過十歲的生辰,聽說要來一個玩伴,早早就等著了,心裏也有些期盼,可是一見面,發現對方只是個還未到開蒙年紀的孩子,頓時大失所。
十歲的孩子,和六歲的孩子,都是力攆著歲月向前奔跑的年紀,早就玩不到一塊去了。
高悅行給公主行禮請安。
公主名諱李蘭遙,端莊地拉起,道:“你既然進了宮,以後我們吃住讀書都在一,不必拘著自己,缺什麽什麽都和我講,若有誰敢欺負你,你也和我講,我給你做主……”說了半天,公主低頭見高悅行一臉懵懂,好似神游天外的模樣,又憂愁地嘆了口氣:“算了,你這麽小,又知道什麽呢。”
高悅行的父親任職大理寺寺卿。
即使份貴重如斯,只要進了宮,都是奴才,要看主子的臉,要討主子的歡心。
只聽公主又問:“你識字嗎?”
高悅行搖頭。
現在還是個六歲的孩子,也只能是個六歲的孩子,深諳宮中生存之道,若要求得平安,不可表現的過于出挑。
公主再問:“會背書嗎?”
高悅行答道:“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挑著簡單些的,誦背了一小段。
公主的臉總算放晴了。
雖說都是些簡單的玩意兒,好在不笨,孺子可教。
公主吩咐自己跟前的姑姑,讓妥善安頓高悅行。
其實這些瑣事用不著公主心,賢妃一早兒就打點好了。
高悅行跟在姑姑後,去偏殿的暖閣裏兜了一圈。
侍奉公主的姑姑姓魏,面相有些冷淡,也沉默寡言,不好相與,一雙眼睛總是帶著點審視的意味往高悅行上掃。
高悅行安然之。
好歹上一世是尊榮無限的太子妃,豈能一個老姑姑震懾住。
暖閣裏,的一應起居都是比著宗親的份例給的,堪稱厚待。
魏姑姑帶安頓妥當,正好趕上傳膳
的時辰,公主拉著高悅行,高興道:“你來的巧,我們同用午膳,下晌可以去演武場看皇兄練騎。”
騎?
高悅行波瀾不驚的心境終于起了漣漪。
世家君子習六藝,照理說,皇子們從八歲起就應隨著師父上演武場摔打了。
高悅行心裏算算,李弗襄的年紀也到了,不知此番能不能見到。
當今聖上子嗣稀薄,膝下公主只一位,皇子活到年的,也僅有兩位。
——長子李弗遷,子李弗襄。
李弗襄排行五,只比公主小一歲。
而往上再數,二皇子和三皇子,皆未活過而立之年。
高悅行心裏斟酌再三,覺得有話還是直接問比較好。
于是,午膳後,便問:“我聽說宮中有位五皇子,但是鮮在人前面,我從未見過他。”
公主臉一變。
魏姑姑面不改把服侍的宮人們遣退到十步之外。
公主才微微蹙眉道:“別提老五,忌諱,父皇不喜歡,我母妃也不喜歡。”
高悅行意識到自己心急了。
回到暖閣裏,公主放輕了語調,鄭重其事地囑咐道:“從今以後,你是我的人,你我榮辱一,有些話我只說給你聽,你自己明白就好,要藏在心裏,不要再與外人講。”
高悅行乖巧點頭。
于是,得知了一些,一些上輩子都沒能弄清楚的困。
公主:“從前宮裏有位鄭皇貴妃,現在鮮有人敢提及,你年歲小,不知道這些……”
此時六歲的高悅行不知道。
但當了四年襄王妃的高悅行是知道的。
鄭皇貴妃是聖上的心頭好,只可惜福薄薨得早,死後追封皇後,葬進帝王陵寢。
聖意不難揣測,帝後生死同,當今聖上是打定了主意將來要與鄭皇貴妃同葬,就連給鄭皇貴妃準備的棺槨都是合葬的規制。
公主年歲不大,說話卻很知輕重,點到即止,只說了一句:“鄭娘娘是難産死的,死之前,隨服侍的,是老五的生母許昭儀……”隨即,見高悅行神疑,又低了聲音,在耳邊悄悄補了一句:”自鄭娘娘死後,許昭儀便失了聖心,連帶不久之後誕nbsp;nbsp;下的五皇子,也遭到了父皇的厭棄,想必是怪罪徐昭儀照顧不盡心。”
聽著公主嘆息。
高悅行想到了曾經記憶中的李弗襄,打馬走京城,看遍長安花,聖眷優渥,天潢貴胄。
連的父親都慨萬千——“聖上若有十分的恩寵,捧到這位襄王殿下面前的足足能有十二分。”
想不到,他年時竟是如此遭皇上厭棄。
高悅行心心念念的只有的小殿下,好不容易挨到了午膳後,公主小憩了一會兒,坐在殿前的門檻上,雙手撐著臉蛋,著高高的宮牆,和白得刺目的太,眼睛裏不複孩的天真與澄澈,而是烏沉沉一片,喜怒莫測又目無下塵。
宮人們靜悄悄的,無一人敢上前打擾。
魏姑姑的擺一閃,穿過廊廡,不必等人通傳,便進了賢妃娘娘的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