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燈會第二天便因而收場。
皇上出宮時,是一輛簡樸不打眼的馬車,回宮時卻是軍開道,宮門大開,十數匹駿馬揚蹄沖進皇城,皇帝的馬上載著李弗襄,皇上躍下馬背,把韁繩甩給侍從,懷中始終牢牢護著孩子。
李弗襄上罩了一件寬大的氅,兜頭包著,眼睛被藏了起來,其實什麽也看不見。
高悅行則由丁文甫護送,靠在他冰涼冷的輕甲上,燈會上起來的時候,丁文甫想用手捂的眼睛,卻被推開了。
要看著,上輩子便是死于行刺,即使本能的恐懼覆蓋下來,令渾止不住地抖,也要睜大眼睛看清楚,絕不要再稀裏糊塗死得像個笑話。
皇上遇刺不是小事。
賢妃此時也顧不上別的了,與惠太妃一道,夜半求見。
皇帝邊護衛森嚴,一行人毫發無損,皇帝是見過世面的人,行刺什麽的習以為常,明顯這回的刺客不氣候,他反倒更擔心嚇著孩子們。
但兩個孩子看上去還好,尤其是李弗襄,再怎麽,咬剩下的半個糖人始終沒丟。
皇上喜極了,他的頭,讓宮把人抱進去更。
高悅行回了宮,就自己找了個角落,不驚任何人,安靜地呆著。了自己的腹部,曾有一支淬了毒的袖箭刺穿了那裏,令年輕的生命香消玉殞。
終究還是放不下。
一切并不能真的重新開始,發生過的事永遠也抹不掉。
逆天改命的想法,對于一個深閨弱子來說,太過沉重了。命運是否已經注定?知曉將來,知曉所有人的結局,甚至知曉自己將在何年何月死去,如果不能改變,那將是一場無限回的宿命。
高悅行覺得渾一陣冷一陣熱,神也有些恍惚。
這才是一個孩子遇到行刺時,該有的正常表現。
宮端了暖的湯藥進來。
高悅行擡了擡手,發現自己正在不自覺的抖,于是,又把手回袖子裏,拒絕接那碗湯藥。
傅蕓很有眼地上前,接過碗,用瓷勺吹涼了喂給。
湯中濃烈的生姜味初時嗆人,等滾進腹中,又化作暖意湧向四肢百骸。
李弗襄喝藥比還要爽快,不用人喂,也不用人催,他自己捧起碗,一口氣倒進嚨裏,便撂下碗,向高悅行靠來。
高悅行用那沉如洗墨的眼睛著他。
李弗襄用啞語對說:“別害怕。”
高悅行心想,怎麽能不怕。
忽然覺得,自己所站的位置孤立無援,并沒有人能走進,與共。孤一個人,為著一腔意奔赴而來,可他的夫君此時只是個不諳世事的孩。
近乎于絕。
高悅行勾了勾他的手指,無聲地比劃:“——但是我你。”
李弗襄學著的作,重複了一遍:“我你。”
他還沒學過這個字,不懂是什麽意思,所以顯得很困。
皇宮裏誰敢輕易說呢。
得到真的人下場都沒好到哪兒去。
皇貴妃不得善終,了皇帝的終生之憾。
梅昭儀或許得到了想要的,機關算盡,留下一個驚天大案,最終決絕赴死。如今案件逐漸明朗,想要保護的兒子死局一定,的男人還能護得住嗎?
皇上在前殿忙。
寢殿裏留了兩個孩子,他們不敢發出太大的靜,高悅行爬到小書桌上,親力親為準備筆墨,提筆落下一個字,然後,拉著李弗襄一起看。
高悅行有一手很漂亮的字,只是現在年紀小,力道有所欠缺,但不影響落筆的清秀幹淨。
把筆遞給李弗襄。
李弗襄提起筆,在的字旁邊,照貓畫虎,描了一個一模一樣的。
高悅行著他提筆練的姿勢,原本平靜的目逐漸掀起了驚濤駭浪。
啞姑……
高悅行開始回想,啞姑是個什麽樣的人呢?
李弗襄從小到大,上的一針一繡,皆出自于啞姑之手。府中的一飲一食,都由啞姑細調配口味,東宮修葺時,擴了一海棠堤,那兒的福牌,似乎是啞姑親筆提的。
啞姑是不會說話。
但在讀書寫字上從不含糊。
或許真的沒辦法教李弗襄說話。
那讀書寫字呢?
高悅行小心地拿起那張字,放在眼前端詳,滿心全是驚喜。
李弗襄現在字寫得是不大好看,但他長大後的字也沒有好看到哪去,只能勉強說不醜,李弗襄年將軍,西走邊陲,兩戰兩勝,一生唯一的敗筆可能就是那一手爛字,皇帝見了都不敢違心誇好看。
高悅行把紙折起來,藏在自己懷裏,再看李弗襄時,又忍不住撲上去地抱住他。
李弗襄手裏還握著筆呢,一晃,筆也拿不穩,一點子墨直接就到了高悅行雪白的側頸上。高悅行擡手抹了一把,又蹭回了李弗襄的臉上。
他的一生并沒有被小南閣的那十年毀掉。
暗無天日盡磋磨,若換了旁人,想都不敢想,能活下來都是萬幸,誰還指這一生還能像個正常人,還能建功立業。
只有他。
他還會笑,會哭。
他還敢站在下,與繞的所有不屑的目和惡意的猜疑對峙。
他睡醒了,重獲自由。
從今以後,誰都擋不住他的路。
皇上把追查刺客的事代下去,才得空回寢宮換下沾了污泥的袍子,遠遠的,就看見兩個孩子滾在一起嬉鬧。
他問隨侍的宮:“他們在幹什麽?”
宮答:“似乎是高小姐在教小殿下寫字。”
不知不覺中,“小殿下”三個字了李弗襄的專屬稱呼。
李弗襄頂著二皇子的名頭出生,但是這位二皇子出生那日,就被皇帝從族譜上革除,連玉牒都沒有上,況且,他也本不是什麽二皇子,那樣稱呼顯然不合適。
而三皇子的皇子被旁人占了那麽些年,并在陛下的默許下,招搖得天下皆知,更不適合了。
于是們便以“小殿下”稱之,說來心酸,至今仍是個見不得的份。
高悅行沒有注意到後不遠的皇帝。
流暢地用啞語問李弗襄:“你能識多字?我去給找書看好不好?”
如今住在乾清宮。
高悅行會啞語的事瞞不過皇帝,除非能忍住永遠不搭理李弗襄。
皇上沒有再多問,只是吩咐人去尋找那位曾經照顧在李弗襄邊的啞仆,同時,他終于騰出手來理小南閣那件事的尾。
惠太妃到乾清宮,關照了皇帝幾句,見皇帝沒傷,也放心了。
一道來的賢妃念叨:“好端端的,怎麽會有刺客呢?”
皇帝微服出宮是臨時起意,說走就走,而且走得低調,沒有四聲張,就連們這些後妃,也是在皇帝的車駛出宮城之外,才得到的消息。
誰能第一時間得知皇帝的行蹤,并在短時間籌劃一場鬧市中的刺殺呢?
賢妃又問:“刺客抓住了?”
皇上說:“跑了。”
刺客居然還能做到全而退。
賢妃:“太放肆了!”
皇上冷靜道:“他們放肆也不是第一回 了,此事錦衛慢慢查就是了。”
慢慢查……
賢妃覺得頗為離譜。
可謂人逢喜事神爽,皇帝認回了兒子,心格外不錯,連對刺客的容忍都高了不。
賢妃一時之間不知該聊些什麽了。
還是惠太妃見識多,面不改地提起另一樁事:“皇上,景門宮裏那個孩子近日染了些風寒,太醫說需要靜養,陛下意下如何?”
皇上一頓:“病了?”
惠太妃:“一病不起。”
賢妃倒沒聽說李弗逑病了這件事,想必宮中其他人也沒聽說過。
但是賢妃領悟得快,聽沒聽說過不重要,是不是真的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惠太妃說了,且皇帝信了。
皇帝淡淡道:“既然病了,那就先養著吧。”
惠太妃見天已晚,便不多打擾,帶賢妃離去。
賢妃一路上有些沉默,到了春和宮外,卻不肯先回,堅持要將惠太妃送回。
冬日的夜裏著荒蕪的味道,蒼老的枯枝在星幕下,看上去了無生機,惠太妃的手爐涼了,索扔給了宮,說:“本來我甚過問宮裏的瑣事,可今天既然話趕話說道了,我便教你一句,你別嫌我老婆子多。”
賢妃正等在這呢,忙道:“豈敢,太妃請講。”
惠太妃眼中帶笑,輕描淡寫道:“皇帝殺伐決斷,但終究是個人,他也難免有一念之差,或是不盡人意的時候……你跟在皇帝邊十多年了,是他最親近的人,遇事不要總想著把自己摘出去,你給皇上一份面,他會記著你的。”
賢妃恍然。
同樣小門戶出,有的子在皇帝邊跟了十年,仍然不了一的奴,藏在深宮戰戰兢兢求生。而有的子已經盛寵在,兒繞膝,做了皇帝邊的第一人。
們拼的不是出,而是悟。
賢妃清楚自己欠缺在哪兒,恭恭敬敬地將惠太妃送回景門宮。
冬月燈會第二天便因而收場。
皇上出宮時,是一輛簡樸不打眼的馬車,回宮時卻是軍開道,宮門大開,十數匹駿馬揚蹄沖進皇城,皇帝的馬上載著李弗襄,皇上躍下馬背,把韁繩甩給侍從,懷中始終牢牢護著孩子。
李弗襄上罩了一件寬大的氅,兜頭包著,眼睛被藏了起來,其實什麽也看不見。
高悅行則由丁文甫護送,靠在他冰涼冷的輕甲上,燈會上起來的時候,丁文甫想用手捂的眼睛,卻被推開了。
要看著,上輩子便是死于行刺,即使本能的恐懼覆蓋下來,令渾止不住地抖,也要睜大眼睛看清楚,絕不要再稀裏糊塗死得像個笑話。
皇上遇刺不是小事。
賢妃此時也顧不上別的了,與惠太妃一道,夜半求見。
皇帝邊護衛森嚴,一行人毫發無損,皇帝是見過世面的人,行刺什麽的習以為常,明顯這回的刺客不氣候,他反倒更擔心嚇著孩子們。
但兩個孩子看上去還好,尤其是李弗襄,再怎麽,咬剩下的半個糖人始終沒丟。
皇上喜極了,他的頭,讓宮把人抱進去更。
高悅行回了宮,就自己找了個角落,不驚任何人,安靜地呆著。了自己的腹部,曾有一支淬了毒的袖箭刺穿了那裏,令年輕的生命香消玉殞。
終究還是放不下。
一切并不能真的重新開始,發生過的事永遠也抹不掉。
逆天改命的想法,對于一個深閨弱子來說,太過沉重了。命運是否已經注定?知曉將來,知曉所有人的結局,甚至知曉自己將在何年何月死去,如果不能改變,那將是一場無限回的宿命。
高悅行覺得渾一陣冷一陣熱,神也有些恍惚。
這才是一個孩子遇到行刺時,該有的正常表現。
宮端了暖的湯藥進來。
高悅行擡了擡手,發現自己正在不自覺的抖,于是,又把手回袖子裏,拒絕接那碗湯藥。
傅蕓很有眼地上前,接過碗,用瓷勺吹涼了喂給。
湯中濃烈的生姜味初時嗆人,等滾進腹中,又化作暖意湧向四肢百骸。
李弗襄喝藥比還要爽快,不用人喂,也不用人催,他自己捧起碗,一口氣倒進嚨裏,便撂下碗,向高悅行靠來。
高悅行用那沉如洗墨的眼睛著他。
李弗襄用啞語對說:“別害怕。”
高悅行心想,怎麽能不怕。
忽然覺得,自己所站的位置孤立無援,并沒有人能走進,與共。孤一個人,為著一腔意奔赴而來,可他的夫君此時只是個不諳世事的孩。
近乎于絕。
高悅行勾了勾他的手指,無聲地比劃:“——但是我你。”
李弗襄學著的作,重複了一遍:“我你。”
他還沒學過這個字,不懂是什麽意思,所以顯得很困。
皇宮裏誰敢輕易說呢。
得到真的人下場都沒好到哪兒去。
皇貴妃不得善終,了皇帝的終生之憾。
梅昭儀或許得到了想要的,機關算盡,留下一個驚天大案,最終決絕赴死。如今案件逐漸明朗,想要保護的兒子死局一定,的男人還能護得住嗎?
皇上在前殿忙。
寢殿裏留了兩個孩子,他們不敢發出太大的靜,高悅行爬到小書桌上,親力親為準備筆墨,提筆落下一個字,然後,拉著李弗襄一起看。
高悅行有一手很漂亮的字,只是現在年紀小,力道有所欠缺,但不影響落筆的清秀幹淨。
把筆遞給李弗襄。
李弗襄提起筆,在的字旁邊,照貓畫虎,描了一個一模一樣的。
高悅行著他提筆練的姿勢,原本平靜的目逐漸掀起了驚濤駭浪。
啞姑……
高悅行開始回想,啞姑是個什麽樣的人呢?
李弗襄從小到大,上的一針一繡,皆出自于啞姑之手。府中的一飲一食,都由啞姑細調配口味,東宮修葺時,擴了一海棠堤,那兒的福牌,似乎是啞姑親筆提的。
啞姑是不會說話。
但在讀書寫字上從不含糊。
或許真的沒辦法教李弗襄說話。
那讀書寫字呢?
高悅行小心地拿起那張字,放在眼前端詳,滿心全是驚喜。
李弗襄現在字寫得是不大好看,但他長大後的字也沒有好看到哪去,只能勉強說不醜,李弗襄年將軍,西走邊陲,兩戰兩勝,一生唯一的敗筆可能就是那一手爛字,皇帝見了都不敢違心誇好看。
高悅行把紙折起來,藏在自己懷裏,再看李弗襄時,又忍不住撲上去地抱住他。
李弗襄手裏還握著筆呢,一晃,筆也拿不穩,一點子墨直接就到了高悅行雪白的側頸上。高悅行擡手抹了一把,又蹭回了李弗襄的臉上。
他的一生并沒有被小南閣的那十年毀掉。
暗無天日盡磋磨,若換了旁人,想都不敢想,能活下來都是萬幸,誰還指這一生還能像個正常人,還能建功立業。
只有他。
他還會笑,會哭。
他還敢站在下,與繞的所有不屑的目和惡意的猜疑對峙。
他睡醒了,重獲自由。
從今以後,誰都擋不住他的路。
皇上把追查刺客的事代下去,才得空回寢宮換下沾了污泥的袍子,遠遠的,就看見兩個孩子滾在一起嬉鬧。
他問隨侍的宮:“他們在幹什麽?”
宮答:“似乎是高小姐在教小殿下寫字。”
不知不覺中,“小殿下”三個字了李弗襄的專屬稱呼。
李弗襄頂著二皇子的名頭出生,但是這位二皇子出生那日,就被皇帝從族譜上革除,連玉牒都沒有上,況且,他也本不是什麽二皇子,那樣稱呼顯然不合適。
而三皇子的皇子被旁人占了那麽些年,并在陛下的默許下,招搖得天下皆知,更不適合了。
于是們便以“小殿下”稱之,說來心酸,至今仍是個見不得的份。
高悅行沒有注意到後不遠的皇帝。
流暢地用啞語問李弗襄:“你能識多字?我去給找書看好不好?”
如今住在乾清宮。
高悅行會啞語的事瞞不過皇帝,除非能忍住永遠不搭理李弗襄。
皇上沒有再多問,只是吩咐人去尋找那位曾經照顧在李弗襄邊的啞仆,同時,他終于騰出手來理小南閣那件事的尾。
惠太妃到乾清宮,關照了皇帝幾句,見皇帝沒傷,也放心了。
一道來的賢妃念叨:“好端端的,怎麽會有刺客呢?”
皇帝微服出宮是臨時起意,說走就走,而且走得低調,沒有四聲張,就連們這些後妃,也是在皇帝的車駛出宮城之外,才得到的消息。
誰能第一時間得知皇帝的行蹤,并在短時間籌劃一場鬧市中的刺殺呢?
賢妃又問:“刺客抓住了?”
皇上說:“跑了。”
刺客居然還能做到全而退。
賢妃:“太放肆了!”
皇上冷靜道:“他們放肆也不是第一回 了,此事錦衛慢慢查就是了。”
慢慢查……
賢妃覺得頗為離譜。
可謂人逢喜事神爽,皇帝認回了兒子,心格外不錯,連對刺客的容忍都高了不。
賢妃一時之間不知該聊些什麽了。
還是惠太妃見識多,面不改地提起另一樁事:“皇上,景門宮裏那個孩子近日染了些風寒,太醫說需要靜養,陛下意下如何?”
皇上一頓:“病了?”
惠太妃:“一病不起。”
賢妃倒沒聽說李弗逑病了這件事,想必宮中其他人也沒聽說過。
但是賢妃領悟得快,聽沒聽說過不重要,是不是真的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惠太妃說了,且皇帝信了。
皇帝淡淡道:“既然病了,那就先養著吧。”
惠太妃見天已晚,便不多打擾,帶賢妃離去。
賢妃一路上有些沉默,到了春和宮外,卻不肯先回,堅持要將惠太妃送回。
冬日的夜裏著荒蕪的味道,蒼老的枯枝在星幕下,看上去了無生機,惠太妃的手爐涼了,索扔給了宮,說:“本來我甚過問宮裏的瑣事,可今天既然話趕話說道了,我便教你一句,你別嫌我老婆子多。”
賢妃正等在這呢,忙道:“豈敢,太妃請講。”
惠太妃眼中帶笑,輕描淡寫道:“皇帝殺伐決斷,但終究是個人,他也難免有一念之差,或是不盡人意的時候……你跟在皇帝邊十多年了,是他最親近的人,遇事不要總想著把自己摘出去,你給皇上一份面,他會記著你的。”
賢妃恍然。
同樣小門戶出,有的子在皇帝邊跟了十年,仍然不了一的奴,藏在深宮戰戰兢兢求生。而有的子已經盛寵在,兒繞膝,做了皇帝邊的第一人。
們拼的不是出,而是悟。
賢妃清楚自己欠缺在哪兒,恭恭敬敬地將惠太妃送回景門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