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
加入書架
已在書架
書頁
設定
閱讀主題
正文字體
雅黑
字體大小
A-
18
A+
頁面寬度
900

第23章

自開朝以來, 他們衛軍只有一個主子,那就是皇上,天家父子, 再親,那也只是君臣,歷代皇帝沒有哪個會糊塗到把自己的到別人手中。他堂堂軍副統領,不能輕易應這份旨意。

皇上沉默地和他對峙了一會兒, 許是覺到不妥, 竟然破例退了一步:“也罷, 你就先跟在他邊吧, 朕把他的安危完整地在你手裏,可容不得任何閃失。”

丁文甫這才叩了頭:“臣萬死不辭, 必不負陛下所托。”

皇上前朝事繁忙, 中午用過午膳之後, 便又不見了蹤影。

高悅行瞧著李弗襄作勢又要睡, 不是保養之道,鬧著他不許去躺。

這般年紀的男孩正式調皮的時候,多半天野在外面招貓逗狗,沒個消停,李弗襄卻恰恰相反,除了睡就是睡, 一心只想往床榻上撲。

這樣可不行。

他將來是要做年將軍的人呢!

皇上讓他明天跟著去文華殿演武場, 可今天下晌閑來無事, 高悅行把他從被子裏挖起來, 迫不及待地想要帶他出去找點樂子。

宮中的演武場, 由于沒了李弗逑的飛揚跋扈, 顯得安靜了許多。

高悅行見到了以前有幾面之緣的五皇子, 他依然一副烏慢慢爬的德行,拿著小木劍半是練習,半是戲耍的,練不到半刻鐘,就要吃點東西歇一歇。

今日公主也在。

邊沒有了玩伴,對武藝也沒什麽興趣,可能太孤獨了,便坐在場邊上,捧著臉著侍衛們來來往往,裏還數著什麽。

百無聊賴地數著,便看見不遠高悅行和李弗襄結伴而來,幾乎是立刻跳下來,小跑著迎了上去:“阿行,阿行,我好久沒見到你了!”

真的好久了。

高悅行覺公主似乎又長高了一寸,愈發亭亭玉立,姿傾城。

很像的母妃。

高悅行心底對公主是有幾分愧疚的。

公主曾真的拿當玩伴一樣對待,可卻只將公主當做一塊進宮敲門磚,用到了,便狠心甩開,離開得毫不留,原本是兩個人的誼,可自始至終,為此傷懷的,只有公主一人。

高悅行攥了公主的手,問:“一切都好嗎?”

公主瞬間表微妙,有點一言難盡的意思,但不打算訴苦,反而把目轉向李弗襄:“這是二……咳咳,是我的那位兄長吧,阿行,你現在又陪在他邊啦。”

高悅行道:“是啊。”

并心想,再也不會離開了,從今以後,會一直一直陪在他的邊。

高悅行拉著李弗襄的手,牽他到邊,指了指公主,比劃道:“你妹妹。”

李弗襄的表,顯然理解這個詞。

他比劃道:“妹妹,好。”

公主迷茫:“你們在說什麽?”

高悅行笑了:“他說想和你一起玩。”

公主小小地驚喜了一下,上下遍了自己的荷包,最後找出一個小小的平安扣,當做禮送給李弗襄。在公主的認知裏,初次相見的朋友,一定要送點什麽以示友好。

李弗襄接過禮,不知該如何應對。

高悅行替他做主,解了他腰上一塊配飾送給了公主。

很多很多年前,也是這樣打理著襄王的人往來,練無比。

鄭千業早就見了這邊的靜,他一直遠遠地看著,他後,一個朗的年輕男子問道:“父親,那便是我妹妹留下的脈?”

開口的這位是鄭家長子,長在西境,在沙場上爬打滾長大的,鄭雲戟。

鄭千業點頭。

鄭雲戟瞧了瞧父親,又瞧了瞧遠的孩子,說:“聽說那孩子傳了妹妹的疾,而且這些年養得不好,至今尚未啓蒙,甚至還不會開口說話?”

鄭千業再次艱難點頭。

鄭雲戟不再出聲,半天悠悠嘆了口氣,使勁擡起眼。

鄭千業終于回頭看他一眼,皺眉:“你幹什麽?”

仰起頭并不能是眼淚停止掉落,鄭雲戟他一個五大三的漢子,在演武場上公然掉淚,說:“爹啊,我想雲鈎了。”

他是家中長子。

鄭雲鈎出生時,他剛滿十歲,而在西境那麽的地方,父親為戍邊將領,歸家的時間甚,母親為將門之,不肯做相夫教子的富貴夫人,一直陪著丈夫守在最前線,家裏的孩子便由著下人照料,鄭雲鈎年那幾年,完全是他這個哥哥一手帶大的。

兄妹非比尋常,可是這些年,再深厚的,也快被那個冒牌貨的熊孩子磨沒了。

他一朝重新拾起舊,實在難掩心中的悲憤。

與此同時,高悅行也早注意到他們的靜。

七年後的西境之,由鄭千業帶兵平叛,十六歲的李弗襄隨行,也正是在那一戰中,他揚名天下,利劍出鞘銳不可當。

鄭千業大步向這邊走來。

李弗襄一見他的氣度,就知道是個厲害角,暫時辨不清是敵是友,本能地畏了一下,想要後退,在看到高悅行的那一霎,又改變了主意,嘗試著上前一步,把高悅行擋在了自己後。

小孩子的舉哪裏瞞得過大人,鄭千業一雙眼睛看過太多的殺伐,陡然見此純真的相互,心下不合時宜地升起百集。

他給這孩子的評價是——本純良。

可那一雙與皇貴妃過分相似的眉眼,又令他不忍多瞧,瞧了傷心。

鄭千業牽了自己的汗寶馬,一把抱來李弗襄,翻上馬。

李弗襄驚不小,著鄭千業結實有力的臂膀,回高悅行,卻見高悅行一臉燦爛地沖他招手。

鄭千業握著李弗襄的小手,把韁繩塞進了他手心,手把手地教他馭馬,雙一夾馬肚子,馬兒如離弦的箭一般沖了出去。

公主終于有機會單獨和高悅行說話,大為不解地問:“你又經歷了什麽?怎的又到了他邊?”

對于這幾個月發生的事,公主整個就是迷糊的。

且此事說來話長。

高悅行總不能直接說,到李弗逑邊,費盡心思把人幹倒了,再拍拍手,瀟灑而去。

只能避開要的始末和經過,說的太細,恐髒了公主的耳朵,簡單一講李弗襄遭人陷害,平白了多年的苦,終于守得雲開見月明,等到了平反的一日。

公主唏噓不已,嘆道:“原來如此,兄長真是了不苦,原來是陳年舊案麽,難怪高大人……”公主猛一拍手,把兩件事聯系到一起:“哎,阿行,方才忘了說,我在宮裏看到你父親了,他往景門宮方向去了。”

高悅行一凜。

父親怎的會進宮?

難道這樁案子到了父親的手裏?

高悅行與公主道了個別,急往景門宮的方向趕去。

大意了,這件事,還遠不到結束的時候。

高景到了景門宮,先拜見了惠太妃,說明來意,再由宮引路,來到東側殿的門前。

生辰賀禮依舊對在門外,禮盒上著的灑金紅紙都已經有些許破舊,卻始終無人前來打理。

吱呀——

門推開一道,沉重地向兩側打開。

高景第一眼,看到是正對門口,從房梁垂下的一條白綾,在風中悠悠。

李弗逑的屋裏依然是那慘慘的陳設,門庭冷落之後,更顯得凄清。

高景沒看到人,于是告了一聲罪,便向裏面走去。

李弗逑披頭散地發坐在窗下,狀似癲狂,手裏拿著一本已撕爛了的書,但人還是清醒的,他從頭到腳打量著高景,問:“你誰啊?”

高景仍按規矩行臣禮:“下大理寺卿,高景,奉命查一樁宮裏的舊案。”

李弗逑從椅子上跳起來:“高景,啊啊啊,我知道了,你是高悅行的父親!”

從他裏聽到兒的名字,高景渾上下一激靈。

他已經有幾個月沒見過自己的小兒了,才六歲就被送進了宮,也不知現在怎麽樣了。過得好不好,想不想家。他心思不控制地飄遠了一瞬,又立刻沉下來。

“臣有幾句話想問殿下。”

“我以為皇上會親自審我呢。”李弗逑著腳踩在地磚上:“他都懶得再見我了吧。”

他不再稱呼父皇。

實際上,在很久之前,他被迫知道真相後,便很喊他父皇了。

高景:“殿下不像什麽都不知道的樣子。”

李弗逑:“你想問什麽呢?”

高景:“殿下所知道的一切,是誰告訴你的?”

李弗逑毫不意外,目環視屋,他邊的奴才遣得差不多了,只留下一個隨伺候的姑姑,始終不離不棄,此時,那位姑姑正在角落裏垂首而立,正好站在了多寶閣下的影中,若不仔細,一時還無法察覺。

李弗逑手一指:“是!”

那位姑姑當場撲通一跪,無措地擺手:“不,不是我,冤枉,冤枉啊殿下……大人明察!”

李弗逑似笑非笑的神像極了在胡攀咬。

而那位姑姑嚇壞了,伏在地上不斷地叩頭,很快額前便起了紅腫。

高景冷心冷,道:“既然殿下指認了你,你就隨我走一趟吧,是非黑白,本自有定論。”

姑姑雙手撐著膝蓋,爬了兩次,才勉強站穩,影中走出來,站在有的地方,高景忽然發現在外的脖子、手臂遍布傷痕,新舊錯。

高景:“名字。”

姑姑瑟地站在他面前,回道:“金雀。”

高景帶人離開之前,在門檻停了一下,梁上垂下的白綾手冰涼又輕。高景回頭:“宮中的白綾用特殊,自十年前梅娘娘自縊後,皇上便下旨,白綾一從此止嬪妃私下授……不知殿下您這條白綾是從哪來的?”

李弗逑面難堪又沉,仿佛被人狠狠地揭了遮布,他恨得咬牙道:“難怪你兒那麽討人厭,原來是隨了你。”

高景皺眉,覺得李弗逑三句話不離他兒實在反常的很。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兒在宮裏這幾個月簡直是玩命攪和,且一早就和李弗逑結下怨了。他還以為自己的乖巧的小兒正在公主邊安安穩穩讀書寫字呢。

“父親!”

高悅行跑得氣籲籲,總算趕上了,把父親堵在了景門宮外。

高景見自己兒的第一眼竟沒認出來,從頭到腳打量了一遍,才發現兒進宮不過幾個月,卻活掉了層皮似的,瘦得不樣子。

高景手擡到一半,又克制地放下。

可若說兒在宮裏了苛待,看著又不像,穿的一簇新,發上簪的金花更是宮裏新出的式樣。

或許是水土不服所以消瘦吧。

高景:“阿行,你怎麽找來了?”

高悅行:“公主說看到爹爹往這邊來了?”

高景:“阿行想爹爹了?”

高悅行:“家中一切安好?”

高景:“一切都好,阿行在公主邊可習慣?”

高悅行眨了眨眼,原來父親并不知道在宮裏的際遇,他一直以為兒仍守在公主邊當伴讀。

高悅行稍稍一想便明白了,賢妃娘娘是個相當謹小慎微的人,當初是做主把高悅行要進宮的,倘若高悅行在宮中任人欺辱,傳出去無法向高氏代?

所以高悅行進宮後,一切消息能瞞則瞞,只要人不出大問題,僅是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賢妃可以保證一點風聲都不出去。

高悅行問:“我往家裏寄的海棠,爹爹收到了嗎?”

冬前,收集了最後一朵海棠的殘花,委托公主找人幫寄往家中,只一封風幹的花瓣,不帶任何只言片語,家中母親和長姐只要見到花,便可知平安。

可惜,連寄一封家書的自由都是奢

高景疑:“什麽?”

高悅行“哦”了一聲:“沒什麽,許是我記錯了吧。”

為人子,高悅行裏的靈魂已到了心疼父母、報喜不報憂的年紀。既然父親認為還安穩呆的在公主邊,那便不必糾正了,匆忙追過來,是有一事必須要說。

“父親,我前些日子,因無意中撞破了三皇子有關世的,所以與他暗中生了些芥。”

高悅行一句話,剛好解了高景現下的困

“原來如此——”高景本能地追究底,到:“那阿行告訴爹爹,你是如何撞破的?”

高悅行:“兒正為此事而來,已經聽說爹爹接了這個案子,倘若到瓶頸或棘手之,父親不妨拜訪一下綺閣的許昭儀。”

高悅行直覺許昭儀為當年皇貴妃邊親近的人,上還藏著許多線索,可實在能力有限,事走到這一步,幕後黑手尚未完全浮出水面,有些力不從心的覺。

只能倚仗父親了。

高景疼兒的頭發:“阿行長大了,已能替父分憂了。”

高悅行知道父親公務在,話說到了,便自覺讓出去路。

高景帶著金雀從邊走過,高悅行靜靜目送他們離去。他們人還未走遠,金雀忽然回頭瞥了一眼,高悅行正撞上的目,心裏陡然一驚。

那一瞥裏飽含的郁和憤恨,讓高悅行一瞬間疑心自己看錯了。

高悅行之前從來沒有注意到李弗逑邊的這位姑姑,因為表現得實在太不起眼了。默不作聲,像個最普通的奴婢,心照顧著李弗逑的起居,哪怕到李弗逑的打也不肯吭聲。

難道金雀真的有問題?

一直都忽略了。

高悅行幾乎瞬間起了一層薄汗,浸了裏,隨即覺到冷。

——“高小姐,高小姐!”

不知何時面前站了一位軍侍衛,將籠在影下,喚了好幾聲,才將喊回了神。

高悅行:“怎……怎麽。”

侍衛:“高小姐回演武場看看吧,小殿下騎馬回來,不見您的蹤影,似乎不大開心。”

高悅行一合掌,方想起來,走的時候急,李弗襄又跑馬去了不見蹤影,都沒來得及代一聲。高悅行又匆匆跟著侍衛往回趕。

才走了沒幾步,高悅行陡然記起了一件瑣碎。

——有關騎馬。

上一世,李弗襄第二次遠走西境的時候,高悅行閑來無事被召進乾清宮,陪皇帝下棋。

高悅行的棋藝還算不錯,也不打算讓著皇上,連贏了幾局後,皇帝有些不爽地給講了個故事。

李弗襄年時,第一次上馬是一位姑娘帶他去的。李弗襄第一次跑馬原本很開心,可是回到原地之後,他卻發現一直陪的姑娘不見了。于是,此後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李弗襄再也不肯騎馬,因為他潛意識裏已形了一個認知——只要他一上馬,就會消失。

高悅行幾乎是第一時間想起那方海棠帕子的主人。

李弗襄從不在面前提起有關那個孩的任何事,只能通過旁人的只言片語,去嘗試著勾勒那個未曾謀面的孩——那人應該是陪著李弗襄長大的,好一個青梅竹馬,郎妾意。

讓皇上輸棋,皇上就讓

簡直壞了。

見高悅行在橋上忽然停下不走,侍衛焦急地催促:“高小姐?”

高悅行心頭蒙上一層酸:“哦,來了。”

原來本不幹李弗襄的事,才是忘卻了一切的那個人。

先背離他們曾經所有的和約定。

回到演武場。

李弗襄果然靜靜地坐在朱紅欄桿上,周圍倒是圍了一圈人,可他誰也不理,鄭千業德高重的老將軍,極有耐心地半蹲下子逗他開心,可他的表依然一片惶然迷茫。

高悅行小跑過去擁住他,低聲在他耳邊蹭:“對不起,我來了。”

果然,鄭千業想要再帶他上馬,他說什麽都不肯了。

他什麽也不說。

除了高悅行,誰也不知道他心裏在想什麽。

高悅行只好主跑去牽馬。

個子還沒有馬高,馬兒稍稍一暴躁,就得滾到馬蹄子下面,這可嚇壞了一行人,鄭千業一揮手,他兒子鄭雲戟三步并兩步朝趕過來。

前後就差半步。

鄭雲戟沒能攆上這個小姑娘。

高悅行衆目睽睽之下,用胳膊一纏韁繩,抓著馬鞍,利落地爬上了馬背。

紅馬打著鼻響,原地轉了半圈。

已經馴好的馬,在接收到悉的指令時,是不會使子的。

在場人多沒想到高悅行一個六歲的娃娃上馬竟如此練,鄭雲戟停在面前,一牽馬韁,當場豎起大拇指——“厲害啊!”

鄭千業也過來,面帶期許道:“馬不錯,可我記得你父親高景是文?”

高悅行:“沒有人規定武才能騎馬,馬上功夫不分文武,更不分男。”

鄭千業不知有多年沒見過這樣不俗的子了,慨萬千。

但高悅行的馬上功夫確實不是傳承自父親高景,而是的丈夫,李弗襄。

宿命中的回開了個奇妙的玩笑,紅馬踱到李弗襄面前,高悅行朝他出手。

李弗襄仰著小臉看,似乎還在猶疑,鄭千業已雙手舉著他的腰,不由分說把他送到了高悅行的馬上。

有兩個孩子在,鄭千業不敢放任他們胡來,由鄭雲戟牽著馬,慢慢地繞著演武場散步。

高悅行向後在李弗襄的前,拉著他的手比劃:“我不會再離開你了,我發誓。”

李弗襄只是將臉埋在的頸邊,并沒有任何回應。

高悅行心頭的愁緒又裹了上來,輕嘆了口氣。

“你什麽時候能長大呀?”

心想。

皇上派出去尋找啞姑的人回宮,帶來一個令人失的消息。

他們去啞姑的老家尋人,可啞姑年失怙,又離家多年,家中早沒什麽人了,聽說,啞姑出宮後,就沒回過家鄉。

皇上嘆氣,只能命他們繼續多方打聽。

高景辦案效率不差,將金雀帶回大理寺扣押後,馬不停蹄,立馬再回宮,拜訪了許昭儀。

正如高悅行所說,許昭儀上牽著的線索頗多,可是,許昭儀自己并不知道,他只能花點時間一點一點的捋順。

堂堂大理寺卿,在辦案上的老練,當然比高悅行那半桶水強多了。

當天下午,皇帝迎來了驚喜。

高景給他帶來了啞姑的下落。

兩年前,啞姑到了出宮的年紀,賢妃把人從小南閣放出來,并做主放歸家,那時候,許昭儀早已盯上小南閣了,而且幾次三番送東西關照,啞姑出宮後,一時不知作何打算,正是許昭儀給了些銀錢關照,讓在皇城腳下安頓了下來,謀了個營生。

啞姑就在京中盤了個鋪子,賣點心,并常常托人往宮中帶一些,先送進許昭儀的宮裏,再由許昭儀暗中遞給小南閣裏的李弗襄。

曾經五皇子遞給高悅行的糖瓜,便是出自啞姑的手藝。

皇帝不顧天將晚,即刻派人出宮,拜訪啞姑的鋪子,將人接回了宮。

晚間,鄭千業將玩到盡興的兩個孩子護送回乾清宮,李弗襄剛一進門,便見一悉的影立在室,向他跪下叩拜。

李弗襄一愣。

他鮮,可這回許是難以克制,他上前扯了扯啞姑的袖,然後狠狠的一頭紮進了懷裏。

對于李弗襄來說,養了他七年,在他尚未完全長之時,又被迫離開了他,分別兩年。他們不僅是主仆,更是小南閣裏相依為命的分。

啞姑換掉了一直以來的布麻,皇帝給足了時間打理自己,梳起鬢發,換上了絳圓領的宮袍,和高悅行記憶中的夫人無甚差別。

李弗襄指了指高悅行,偎在啞姑邊,高興地比劃道:“是我娘子!”

高悅行的臉上一陣發熱,仿佛的心思被人破擺了出來。

可啞姑只是擡頭詫異地看了一眼,隨即,又非常慈和地笑了。

李弗襄和啞姑之間旁若無人的親,令高悅行看著有些眼酸,很懂事地忍了。

可眼酸的人不止一個,另一人可忍不了。

皇上看似手裏拿著書,可眼神總不自覺的往這邊瞄。

看李弗襄像一個小尾似的,跟在啞姑後轉啊轉,他手裏的書都被攥爛了一頁。

高悅行一點都不可憐皇上,甚至還有些幸災樂禍。

——活該,誰你不安好心。

人翻起舊賬來,很是要命。

高悅行心中對皇上的那些不忿,一腦地湧上了心頭。

修葺東宮時,小南閣被擴了海棠堤,皇帝親自帶著去監工,指著那一片荒蕪的岸邊,說要全部栽上海棠,還故意問,知不知道襄王在京郊有一海棠行宮,花開時,堪稱奇景,刀刀往高悅行的痛

高悅行為皇帝的萬壽節準備賀禮時,獻上了一幅蘇繡的河清海晏圖,高悅行的繡工後來承自母親,無可挑剔,但皇帝偏偏要挑一筆,說什麽襄王殿下從小子怪,審上出了點問題,并不能欣賞漂亮的繡工,引得想起那帕子上歪歪扭扭的海棠,又差點氣到嘔三升。

……

諸如此類的事數都數不盡,高悅行後來常年郁郁寡歡,絕對有皇帝的一份功勞在其中。

往事浮上心頭,高悅行越行越氣,牙齒咬得咯咯作響。

晚上睡時,李弗襄也不肯安安分分自己睡了,啞姑為了方便照顧,在暖閣外間置了一張小榻,李弗襄自己躺了一會兒,便起抱著枕頭,到了啞姑的榻上。

高悅行沒睡,聽到靜,悄悄起來趴在門邊,看到了這一幕。

皇上也沒睡,幾乎與同一時間出現在了門外。

他對高悅行比了個噤聲的手勢,二人一大一小,在外面靜默地對視了一會兒,皇帝掀簾進去,把李弗襄抱了出來。

皇上的作很小心,沒有驚醒李弗襄。

可他得手之後,并沒有把李弗襄還回去,而是當著高悅行和啞姑的面,把人抱回了自己的龍床上!

一點都不意外,高悅行猜測他可能早就想這麽幹了。

高悅行皺了皺鼻子,正打算回去睡覺,啞姑卻對招了招手,示意過去。高悅行原地一猶豫,還是走了過去。

啞姑一把抱起,放在小榻上,可能是怕冷,又用薄毯把裹得嚴嚴實實。

高悅行只出一個小腦袋,圓圓的眼睛裏黑仁極大,又黑白分明,看上去,平白填了幾分天真。

沒有人會不喜歡漂亮安靜又聽話的小姑娘。

們靜悄悄的互相比劃。

啞姑:“你會啞語?”

高悅行:“會一點。”

啞姑:“小殿下誤把你當做了他的娘子,是我教的不好,如有冒犯,奴婢向您賠罪了。”

高悅行覺得話中有意思,問:“您是怎麽教他的?”

啞姑:“他更年的時候,我給他講了求凰的故事,他很喜歡那個故事,聽進了心裏,也想要一個娘子,便天天纏著我問啊問。我被他纏煩了,便騙他,讓他消停的等著,老天爺若是見他乖巧聽話,自認會賜下一個漂亮的娃娃給他當娘子。”

還真巧了。

高悅行哭笑不得,沒料到,還有這麽一樁前戲。

啞姑也本不知道,不是李弗襄有意冒犯,而是當時高悅行強行湊上去自報家門,說自己是他的娘子。

單純如李弗襄,竟然一開始就將了上天賜給他的娘子?

高悅行之後在床上輾轉反側,了無睡意,翻來覆去的琢磨,最終喟嘆一聲。

簡直是天時地利人和,他們的緣分早早就注定了。

次日,李弗襄依舊睡到了日上三竿,皇帝散朝後,回來搖醒了他,李弗襄看了看下的床,一臉迷茫,不明白自己為什麽睡夢中挪了窩。

啞姑接收到皇上的眼神,上前替他穿

李弗襄將醒未醒,自然而然地將手臂環在了啞姑上,整個人都快掛了上去,那是個極其親昵的姿勢。

高悅行還沒怎麽呢,皇上又眼紅了。

他揮退了啞姑,把李弗襄接到自己的手中,李弗襄瞬間清醒,一也不地坐在榻上,像個致木偶一般任他擺布。

皇上心裏難掩失

高悅行憋著笑,直至用完早膳,才帶著李弗襄出門,抱著文華殿前的柱子,竊笑了半天,才暢快了。

因為李弗襄的貪睡,他們來的晚了,正在講學的柳太傅瞥了他們一眼,不惱不怒,繼續講學,高悅行給太傅行了個禮,忙拉著李弗襄坐下。

猜到李弗襄或許聽不懂。

高悅行把書攤開在他面前。

今日帶的書本,正是柳太傅不日前送的那一套,書頁上,還有柳太傅親自做的注解。高悅行仔細注意著李弗襄的行為,發現他真的有在看書,頓時格外驚喜。

同樣在觀察李弗襄的,還有柳太傅。

李弗襄看書看得很慢,但逐字逐句,很仔細。高悅行給他遞了紙筆,他便在紙上畫著那些複雜難解的詞句。

柳太傅一看他的字,皺起了眉。

這是很失的意思。

但是沒有任何人苛求他。

皇帝對他的態度很明顯,不求才,平安喜樂一生便可,他是皇帝,正當盛年,權勢近些年也漸漸全部籠到了自己手中,他自信能護得住他。

在所有人眼中,一個十歲未開蒙,且還不會說話的皇子,簡直等同于廢

只有高悅行執著地守在他邊,掰著手指,一天一天地盼著他長大,等著他給帶來驚喜。

“高悅行!”

柳太傅拎著戒尺站在了高悅行前。

高悅行心道糟了。

的不專心引起了柳太傅的不滿,乖巧地認錯認罰,把掌心攤在了書上,柳太傅到底還是念年紀小,輕輕地三下戒尺,靜不小,力道卻很輕,只留下了一道麻麻的痕跡。

高悅行:“太傅,學生知錯了。”

柳太傅板著臉,從邊走過。

高悅行自己的小手,擡頭捉到了李弗襄關切的目,一直在盯著的手看。高悅行剛想安他沒事,可轉念一想,覺得應該讓他有個正確的認知——讀書不好是要挨罰的。

于是冷下心腸,裝作很痛的樣子,直起子盯著自己面前的書本,再不看他一眼。

李弗襄離開了小南閣那一方天地,對外面最直觀的印象,都來自于他的一雙眼。

他在默不作聲地觀察著邊的人,無論份高貴或低微,在他看來都是新鮮的,這些新鮮的東西一攬子倒進他的腦海裏,自然會形屬于他自己的認知。

見高悅行端正看書。

他自己琢磨了一會兒,也笨拙地模仿,把注意力放在書上。

高悅行眼睛盯著書,神識卻又跑遠了。

如果他真的有在模仿邊的人。

那他為什麽從來不嘗試著開口說話呢?

與牙牙學語的孩不同,今年十歲的李弗襄,不僅不曾開口說話,甚至連聲音都不肯出。

不是不會,而是不肯。

若不是聽過他疾發作時的咳嗽,高悅行甚至懷疑他啞了。

高悅行細尋思,覺得實在反常。

于是,下學後,又跑去找了啞姑,問出自己的疑

正在小廚房制點心的啞姑作一頓,流出了傷的表依然不慌不忙地把點心模子放進小蒸籠裏,調好火候,蓋上竹奩,才帶著高悅行去了幹淨的院中。

——“他一開始,其實會出聲的。”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目錄
已完結 • 共138章

我見殿下少年時

第23章

自開朝以來, 他們衛軍只有一個主子,那就是皇上,天家父子, 再親,那也只是君臣,歷代皇帝沒有哪個會糊塗到把自己的到別人手中。他堂堂軍副統領,不能輕易應這份旨意。

皇上沉默地和他對峙了一會兒, 許是覺到不妥, 竟然破例退了一步:“也罷, 你就先跟在他邊吧, 朕把他的安危完整地在你手裏,可容不得任何閃失。”

丁文甫這才叩了頭:“臣萬死不辭, 必不負陛下所托。”

皇上前朝事繁忙, 中午用過午膳之後, 便又不見了蹤影。

高悅行瞧著李弗襄作勢又要睡, 不是保養之道,鬧著他不許去躺。

這般年紀的男孩正式調皮的時候,多半天野在外面招貓逗狗,沒個消停,李弗襄卻恰恰相反,除了睡就是睡, 一心只想往床榻上撲。

這樣可不行。

他將來是要做年將軍的人呢!

皇上讓他明天跟著去文華殿演武場, 可今天下晌閑來無事, 高悅行把他從被子裏挖起來, 迫不及待地想要帶他出去找點樂子。

宮中的演武場, 由于沒了李弗逑的飛揚跋扈, 顯得安靜了許多。

高悅行見到了以前有幾面之緣的五皇子, 他依然一副烏慢慢爬的德行,拿著小木劍半是練習,半是戲耍的,練不到半刻鐘,就要吃點東西歇一歇。

今日公主也在。

邊沒有了玩伴,對武藝也沒什麽興趣,可能太孤獨了,便坐在場邊上,捧著臉著侍衛們來來往往,裏還數著什麽。

百無聊賴地數著,便看見不遠高悅行和李弗襄結伴而來,幾乎是立刻跳下來,小跑著迎了上去:“阿行,阿行,我好久沒見到你了!”

真的好久了。

高悅行覺公主似乎又長高了一寸,愈發亭亭玉立,姿傾城。

很像的母妃。

高悅行心底對公主是有幾分愧疚的。

公主曾真的拿當玩伴一樣對待,可卻只將公主當做一塊進宮敲門磚,用到了,便狠心甩開,離開得毫不留,原本是兩個人的誼,可自始至終,為此傷懷的,只有公主一人。

高悅行攥了公主的手,問:“一切都好嗎?”

公主瞬間表微妙,有點一言難盡的意思,但不打算訴苦,反而把目轉向李弗襄:“這是二……咳咳,是我的那位兄長吧,阿行,你現在又陪在他邊啦。”

高悅行道:“是啊。”

并心想,再也不會離開了,從今以後,會一直一直陪在他的邊。

高悅行拉著李弗襄的手,牽他到邊,指了指公主,比劃道:“你妹妹。”

李弗襄的表,顯然理解這個詞。

他比劃道:“妹妹,好。”

公主迷茫:“你們在說什麽?”

高悅行笑了:“他說想和你一起玩。”

公主小小地驚喜了一下,上下遍了自己的荷包,最後找出一個小小的平安扣,當做禮送給李弗襄。在公主的認知裏,初次相見的朋友,一定要送點什麽以示友好。

李弗襄接過禮,不知該如何應對。

高悅行替他做主,解了他腰上一塊配飾送給了公主。

很多很多年前,也是這樣打理著襄王的人往來,練無比。

鄭千業早就見了這邊的靜,他一直遠遠地看著,他後,一個朗的年輕男子問道:“父親,那便是我妹妹留下的脈?”

開口的這位是鄭家長子,長在西境,在沙場上爬打滾長大的,鄭雲戟。

鄭千業點頭。

鄭雲戟瞧了瞧父親,又瞧了瞧遠的孩子,說:“聽說那孩子傳了妹妹的疾,而且這些年養得不好,至今尚未啓蒙,甚至還不會開口說話?”

鄭千業再次艱難點頭。

鄭雲戟不再出聲,半天悠悠嘆了口氣,使勁擡起眼。

鄭千業終于回頭看他一眼,皺眉:“你幹什麽?”

仰起頭并不能是眼淚停止掉落,鄭雲戟他一個五大三的漢子,在演武場上公然掉淚,說:“爹啊,我想雲鈎了。”

他是家中長子。

鄭雲鈎出生時,他剛滿十歲,而在西境那麽的地方,父親為戍邊將領,歸家的時間甚,母親為將門之,不肯做相夫教子的富貴夫人,一直陪著丈夫守在最前線,家裏的孩子便由著下人照料,鄭雲鈎年那幾年,完全是他這個哥哥一手帶大的。

兄妹非比尋常,可是這些年,再深厚的,也快被那個冒牌貨的熊孩子磨沒了。

他一朝重新拾起舊,實在難掩心中的悲憤。

與此同時,高悅行也早注意到他們的靜。

七年後的西境之,由鄭千業帶兵平叛,十六歲的李弗襄隨行,也正是在那一戰中,他揚名天下,利劍出鞘銳不可當。

鄭千業大步向這邊走來。

李弗襄一見他的氣度,就知道是個厲害角,暫時辨不清是敵是友,本能地畏了一下,想要後退,在看到高悅行的那一霎,又改變了主意,嘗試著上前一步,把高悅行擋在了自己後。

小孩子的舉哪裏瞞得過大人,鄭千業一雙眼睛看過太多的殺伐,陡然見此純真的相互,心下不合時宜地升起百集。

他給這孩子的評價是——本純良。

可那一雙與皇貴妃過分相似的眉眼,又令他不忍多瞧,瞧了傷心。

鄭千業牽了自己的汗寶馬,一把抱來李弗襄,翻上馬。

李弗襄驚不小,著鄭千業結實有力的臂膀,回高悅行,卻見高悅行一臉燦爛地沖他招手。

鄭千業握著李弗襄的小手,把韁繩塞進了他手心,手把手地教他馭馬,雙一夾馬肚子,馬兒如離弦的箭一般沖了出去。

公主終于有機會單獨和高悅行說話,大為不解地問:“你又經歷了什麽?怎的又到了他邊?”

對于這幾個月發生的事,公主整個就是迷糊的。

且此事說來話長。

高悅行總不能直接說,到李弗逑邊,費盡心思把人幹倒了,再拍拍手,瀟灑而去。

只能避開要的始末和經過,說的太細,恐髒了公主的耳朵,簡單一講李弗襄遭人陷害,平白了多年的苦,終于守得雲開見月明,等到了平反的一日。

公主唏噓不已,嘆道:“原來如此,兄長真是了不苦,原來是陳年舊案麽,難怪高大人……”公主猛一拍手,把兩件事聯系到一起:“哎,阿行,方才忘了說,我在宮裏看到你父親了,他往景門宮方向去了。”

高悅行一凜。

父親怎的會進宮?

難道這樁案子到了父親的手裏?

高悅行與公主道了個別,急往景門宮的方向趕去。

大意了,這件事,還遠不到結束的時候。

高景到了景門宮,先拜見了惠太妃,說明來意,再由宮引路,來到東側殿的門前。

生辰賀禮依舊對在門外,禮盒上著的灑金紅紙都已經有些許破舊,卻始終無人前來打理。

吱呀——

門推開一道,沉重地向兩側打開。

高景第一眼,看到是正對門口,從房梁垂下的一條白綾,在風中悠悠。

李弗逑的屋裏依然是那慘慘的陳設,門庭冷落之後,更顯得凄清。

高景沒看到人,于是告了一聲罪,便向裏面走去。

李弗逑披頭散地發坐在窗下,狀似癲狂,手裏拿著一本已撕爛了的書,但人還是清醒的,他從頭到腳打量著高景,問:“你誰啊?”

高景仍按規矩行臣禮:“下大理寺卿,高景,奉命查一樁宮裏的舊案。”

李弗逑從椅子上跳起來:“高景,啊啊啊,我知道了,你是高悅行的父親!”

從他裏聽到兒的名字,高景渾上下一激靈。

他已經有幾個月沒見過自己的小兒了,才六歲就被送進了宮,也不知現在怎麽樣了。過得好不好,想不想家。他心思不控制地飄遠了一瞬,又立刻沉下來。

“臣有幾句話想問殿下。”

“我以為皇上會親自審我呢。”李弗逑著腳踩在地磚上:“他都懶得再見我了吧。”

他不再稱呼父皇。

實際上,在很久之前,他被迫知道真相後,便很喊他父皇了。

高景:“殿下不像什麽都不知道的樣子。”

李弗逑:“你想問什麽呢?”

高景:“殿下所知道的一切,是誰告訴你的?”

李弗逑毫不意外,目環視屋,他邊的奴才遣得差不多了,只留下一個隨伺候的姑姑,始終不離不棄,此時,那位姑姑正在角落裏垂首而立,正好站在了多寶閣下的影中,若不仔細,一時還無法察覺。

李弗逑手一指:“是!”

那位姑姑當場撲通一跪,無措地擺手:“不,不是我,冤枉,冤枉啊殿下……大人明察!”

李弗逑似笑非笑的神像極了在胡攀咬。

而那位姑姑嚇壞了,伏在地上不斷地叩頭,很快額前便起了紅腫。

高景冷心冷,道:“既然殿下指認了你,你就隨我走一趟吧,是非黑白,本自有定論。”

姑姑雙手撐著膝蓋,爬了兩次,才勉強站穩,影中走出來,站在有的地方,高景忽然發現在外的脖子、手臂遍布傷痕,新舊錯。

高景:“名字。”

姑姑瑟地站在他面前,回道:“金雀。”

高景帶人離開之前,在門檻停了一下,梁上垂下的白綾手冰涼又輕。高景回頭:“宮中的白綾用特殊,自十年前梅娘娘自縊後,皇上便下旨,白綾一從此止嬪妃私下授……不知殿下您這條白綾是從哪來的?”

李弗逑面難堪又沉,仿佛被人狠狠地揭了遮布,他恨得咬牙道:“難怪你兒那麽討人厭,原來是隨了你。”

高景皺眉,覺得李弗逑三句話不離他兒實在反常的很。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兒在宮裏這幾個月簡直是玩命攪和,且一早就和李弗逑結下怨了。他還以為自己的乖巧的小兒正在公主邊安安穩穩讀書寫字呢。

“父親!”

高悅行跑得氣籲籲,總算趕上了,把父親堵在了景門宮外。

高景見自己兒的第一眼竟沒認出來,從頭到腳打量了一遍,才發現兒進宮不過幾個月,卻活掉了層皮似的,瘦得不樣子。

高景手擡到一半,又克制地放下。

可若說兒在宮裏了苛待,看著又不像,穿的一簇新,發上簪的金花更是宮裏新出的式樣。

或許是水土不服所以消瘦吧。

高景:“阿行,你怎麽找來了?”

高悅行:“公主說看到爹爹往這邊來了?”

高景:“阿行想爹爹了?”

高悅行:“家中一切安好?”

高景:“一切都好,阿行在公主邊可習慣?”

高悅行眨了眨眼,原來父親并不知道在宮裏的際遇,他一直以為兒仍守在公主邊當伴讀。

高悅行稍稍一想便明白了,賢妃娘娘是個相當謹小慎微的人,當初是做主把高悅行要進宮的,倘若高悅行在宮中任人欺辱,傳出去無法向高氏代?

所以高悅行進宮後,一切消息能瞞則瞞,只要人不出大問題,僅是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賢妃可以保證一點風聲都不出去。

高悅行問:“我往家裏寄的海棠,爹爹收到了嗎?”

冬前,收集了最後一朵海棠的殘花,委托公主找人幫寄往家中,只一封風幹的花瓣,不帶任何只言片語,家中母親和長姐只要見到花,便可知平安。

可惜,連寄一封家書的自由都是奢

高景疑:“什麽?”

高悅行“哦”了一聲:“沒什麽,許是我記錯了吧。”

為人子,高悅行裏的靈魂已到了心疼父母、報喜不報憂的年紀。既然父親認為還安穩呆的在公主邊,那便不必糾正了,匆忙追過來,是有一事必須要說。

“父親,我前些日子,因無意中撞破了三皇子有關世的,所以與他暗中生了些芥。”

高悅行一句話,剛好解了高景現下的困

“原來如此——”高景本能地追究底,到:“那阿行告訴爹爹,你是如何撞破的?”

高悅行:“兒正為此事而來,已經聽說爹爹接了這個案子,倘若到瓶頸或棘手之,父親不妨拜訪一下綺閣的許昭儀。”

高悅行直覺許昭儀為當年皇貴妃邊親近的人,上還藏著許多線索,可實在能力有限,事走到這一步,幕後黑手尚未完全浮出水面,有些力不從心的覺。

只能倚仗父親了。

高景疼兒的頭發:“阿行長大了,已能替父分憂了。”

高悅行知道父親公務在,話說到了,便自覺讓出去路。

高景帶著金雀從邊走過,高悅行靜靜目送他們離去。他們人還未走遠,金雀忽然回頭瞥了一眼,高悅行正撞上的目,心裏陡然一驚。

那一瞥裏飽含的郁和憤恨,讓高悅行一瞬間疑心自己看錯了。

高悅行之前從來沒有注意到李弗逑邊的這位姑姑,因為表現得實在太不起眼了。默不作聲,像個最普通的奴婢,心照顧著李弗逑的起居,哪怕到李弗逑的打也不肯吭聲。

難道金雀真的有問題?

一直都忽略了。

高悅行幾乎瞬間起了一層薄汗,浸了裏,隨即覺到冷。

——“高小姐,高小姐!”

不知何時面前站了一位軍侍衛,將籠在影下,喚了好幾聲,才將喊回了神。

高悅行:“怎……怎麽。”

侍衛:“高小姐回演武場看看吧,小殿下騎馬回來,不見您的蹤影,似乎不大開心。”

高悅行一合掌,方想起來,走的時候急,李弗襄又跑馬去了不見蹤影,都沒來得及代一聲。高悅行又匆匆跟著侍衛往回趕。

才走了沒幾步,高悅行陡然記起了一件瑣碎。

——有關騎馬。

上一世,李弗襄第二次遠走西境的時候,高悅行閑來無事被召進乾清宮,陪皇帝下棋。

高悅行的棋藝還算不錯,也不打算讓著皇上,連贏了幾局後,皇帝有些不爽地給講了個故事。

李弗襄年時,第一次上馬是一位姑娘帶他去的。李弗襄第一次跑馬原本很開心,可是回到原地之後,他卻發現一直陪的姑娘不見了。于是,此後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李弗襄再也不肯騎馬,因為他潛意識裏已形了一個認知——只要他一上馬,就會消失。

高悅行幾乎是第一時間想起那方海棠帕子的主人。

李弗襄從不在面前提起有關那個孩的任何事,只能通過旁人的只言片語,去嘗試著勾勒那個未曾謀面的孩——那人應該是陪著李弗襄長大的,好一個青梅竹馬,郎妾意。

讓皇上輸棋,皇上就讓

簡直壞了。

見高悅行在橋上忽然停下不走,侍衛焦急地催促:“高小姐?”

高悅行心頭蒙上一層酸:“哦,來了。”

原來本不幹李弗襄的事,才是忘卻了一切的那個人。

先背離他們曾經所有的和約定。

回到演武場。

李弗襄果然靜靜地坐在朱紅欄桿上,周圍倒是圍了一圈人,可他誰也不理,鄭千業德高重的老將軍,極有耐心地半蹲下子逗他開心,可他的表依然一片惶然迷茫。

高悅行小跑過去擁住他,低聲在他耳邊蹭:“對不起,我來了。”

果然,鄭千業想要再帶他上馬,他說什麽都不肯了。

他什麽也不說。

除了高悅行,誰也不知道他心裏在想什麽。

高悅行只好主跑去牽馬。

個子還沒有馬高,馬兒稍稍一暴躁,就得滾到馬蹄子下面,這可嚇壞了一行人,鄭千業一揮手,他兒子鄭雲戟三步并兩步朝趕過來。

前後就差半步。

鄭雲戟沒能攆上這個小姑娘。

高悅行衆目睽睽之下,用胳膊一纏韁繩,抓著馬鞍,利落地爬上了馬背。

紅馬打著鼻響,原地轉了半圈。

已經馴好的馬,在接收到悉的指令時,是不會使子的。

在場人多沒想到高悅行一個六歲的娃娃上馬竟如此練,鄭雲戟停在面前,一牽馬韁,當場豎起大拇指——“厲害啊!”

鄭千業也過來,面帶期許道:“馬不錯,可我記得你父親高景是文?”

高悅行:“沒有人規定武才能騎馬,馬上功夫不分文武,更不分男。”

鄭千業不知有多年沒見過這樣不俗的子了,慨萬千。

但高悅行的馬上功夫確實不是傳承自父親高景,而是的丈夫,李弗襄。

宿命中的回開了個奇妙的玩笑,紅馬踱到李弗襄面前,高悅行朝他出手。

李弗襄仰著小臉看,似乎還在猶疑,鄭千業已雙手舉著他的腰,不由分說把他送到了高悅行的馬上。

有兩個孩子在,鄭千業不敢放任他們胡來,由鄭雲戟牽著馬,慢慢地繞著演武場散步。

高悅行向後在李弗襄的前,拉著他的手比劃:“我不會再離開你了,我發誓。”

李弗襄只是將臉埋在的頸邊,并沒有任何回應。

高悅行心頭的愁緒又裹了上來,輕嘆了口氣。

“你什麽時候能長大呀?”

心想。

皇上派出去尋找啞姑的人回宮,帶來一個令人失的消息。

他們去啞姑的老家尋人,可啞姑年失怙,又離家多年,家中早沒什麽人了,聽說,啞姑出宮後,就沒回過家鄉。

皇上嘆氣,只能命他們繼續多方打聽。

高景辦案效率不差,將金雀帶回大理寺扣押後,馬不停蹄,立馬再回宮,拜訪了許昭儀。

正如高悅行所說,許昭儀上牽著的線索頗多,可是,許昭儀自己并不知道,他只能花點時間一點一點的捋順。

堂堂大理寺卿,在辦案上的老練,當然比高悅行那半桶水強多了。

當天下午,皇帝迎來了驚喜。

高景給他帶來了啞姑的下落。

兩年前,啞姑到了出宮的年紀,賢妃把人從小南閣放出來,并做主放歸家,那時候,許昭儀早已盯上小南閣了,而且幾次三番送東西關照,啞姑出宮後,一時不知作何打算,正是許昭儀給了些銀錢關照,讓在皇城腳下安頓了下來,謀了個營生。

啞姑就在京中盤了個鋪子,賣點心,并常常托人往宮中帶一些,先送進許昭儀的宮裏,再由許昭儀暗中遞給小南閣裏的李弗襄。

曾經五皇子遞給高悅行的糖瓜,便是出自啞姑的手藝。

皇帝不顧天將晚,即刻派人出宮,拜訪啞姑的鋪子,將人接回了宮。

晚間,鄭千業將玩到盡興的兩個孩子護送回乾清宮,李弗襄剛一進門,便見一悉的影立在室,向他跪下叩拜。

李弗襄一愣。

他鮮,可這回許是難以克制,他上前扯了扯啞姑的袖,然後狠狠的一頭紮進了懷裏。

對于李弗襄來說,養了他七年,在他尚未完全長之時,又被迫離開了他,分別兩年。他們不僅是主仆,更是小南閣裏相依為命的分。

啞姑換掉了一直以來的布麻,皇帝給足了時間打理自己,梳起鬢發,換上了絳圓領的宮袍,和高悅行記憶中的夫人無甚差別。

李弗襄指了指高悅行,偎在啞姑邊,高興地比劃道:“是我娘子!”

高悅行的臉上一陣發熱,仿佛的心思被人破擺了出來。

可啞姑只是擡頭詫異地看了一眼,隨即,又非常慈和地笑了。

李弗襄和啞姑之間旁若無人的親,令高悅行看著有些眼酸,很懂事地忍了。

可眼酸的人不止一個,另一人可忍不了。

皇上看似手裏拿著書,可眼神總不自覺的往這邊瞄。

看李弗襄像一個小尾似的,跟在啞姑後轉啊轉,他手裏的書都被攥爛了一頁。

高悅行一點都不可憐皇上,甚至還有些幸災樂禍。

——活該,誰你不安好心。

人翻起舊賬來,很是要命。

高悅行心中對皇上的那些不忿,一腦地湧上了心頭。

修葺東宮時,小南閣被擴了海棠堤,皇帝親自帶著去監工,指著那一片荒蕪的岸邊,說要全部栽上海棠,還故意問,知不知道襄王在京郊有一海棠行宮,花開時,堪稱奇景,刀刀往高悅行的痛

高悅行為皇帝的萬壽節準備賀禮時,獻上了一幅蘇繡的河清海晏圖,高悅行的繡工後來承自母親,無可挑剔,但皇帝偏偏要挑一筆,說什麽襄王殿下從小子怪,審上出了點問題,并不能欣賞漂亮的繡工,引得想起那帕子上歪歪扭扭的海棠,又差點氣到嘔三升。

……

諸如此類的事數都數不盡,高悅行後來常年郁郁寡歡,絕對有皇帝的一份功勞在其中。

往事浮上心頭,高悅行越行越氣,牙齒咬得咯咯作響。

晚上睡時,李弗襄也不肯安安分分自己睡了,啞姑為了方便照顧,在暖閣外間置了一張小榻,李弗襄自己躺了一會兒,便起抱著枕頭,到了啞姑的榻上。

高悅行沒睡,聽到靜,悄悄起來趴在門邊,看到了這一幕。

皇上也沒睡,幾乎與同一時間出現在了門外。

他對高悅行比了個噤聲的手勢,二人一大一小,在外面靜默地對視了一會兒,皇帝掀簾進去,把李弗襄抱了出來。

皇上的作很小心,沒有驚醒李弗襄。

可他得手之後,并沒有把李弗襄還回去,而是當著高悅行和啞姑的面,把人抱回了自己的龍床上!

一點都不意外,高悅行猜測他可能早就想這麽幹了。

高悅行皺了皺鼻子,正打算回去睡覺,啞姑卻對招了招手,示意過去。高悅行原地一猶豫,還是走了過去。

啞姑一把抱起,放在小榻上,可能是怕冷,又用薄毯把裹得嚴嚴實實。

高悅行只出一個小腦袋,圓圓的眼睛裏黑仁極大,又黑白分明,看上去,平白填了幾分天真。

沒有人會不喜歡漂亮安靜又聽話的小姑娘。

們靜悄悄的互相比劃。

啞姑:“你會啞語?”

高悅行:“會一點。”

啞姑:“小殿下誤把你當做了他的娘子,是我教的不好,如有冒犯,奴婢向您賠罪了。”

高悅行覺得話中有意思,問:“您是怎麽教他的?”

啞姑:“他更年的時候,我給他講了求凰的故事,他很喜歡那個故事,聽進了心裏,也想要一個娘子,便天天纏著我問啊問。我被他纏煩了,便騙他,讓他消停的等著,老天爺若是見他乖巧聽話,自認會賜下一個漂亮的娃娃給他當娘子。”

還真巧了。

高悅行哭笑不得,沒料到,還有這麽一樁前戲。

啞姑也本不知道,不是李弗襄有意冒犯,而是當時高悅行強行湊上去自報家門,說自己是他的娘子。

單純如李弗襄,竟然一開始就將了上天賜給他的娘子?

高悅行之後在床上輾轉反側,了無睡意,翻來覆去的琢磨,最終喟嘆一聲。

簡直是天時地利人和,他們的緣分早早就注定了。

次日,李弗襄依舊睡到了日上三竿,皇帝散朝後,回來搖醒了他,李弗襄看了看下的床,一臉迷茫,不明白自己為什麽睡夢中挪了窩。

啞姑接收到皇上的眼神,上前替他穿

李弗襄將醒未醒,自然而然地將手臂環在了啞姑上,整個人都快掛了上去,那是個極其親昵的姿勢。

高悅行還沒怎麽呢,皇上又眼紅了。

他揮退了啞姑,把李弗襄接到自己的手中,李弗襄瞬間清醒,一也不地坐在榻上,像個致木偶一般任他擺布。

皇上心裏難掩失

高悅行憋著笑,直至用完早膳,才帶著李弗襄出門,抱著文華殿前的柱子,竊笑了半天,才暢快了。

因為李弗襄的貪睡,他們來的晚了,正在講學的柳太傅瞥了他們一眼,不惱不怒,繼續講學,高悅行給太傅行了個禮,忙拉著李弗襄坐下。

猜到李弗襄或許聽不懂。

高悅行把書攤開在他面前。

今日帶的書本,正是柳太傅不日前送的那一套,書頁上,還有柳太傅親自做的注解。高悅行仔細注意著李弗襄的行為,發現他真的有在看書,頓時格外驚喜。

同樣在觀察李弗襄的,還有柳太傅。

李弗襄看書看得很慢,但逐字逐句,很仔細。高悅行給他遞了紙筆,他便在紙上畫著那些複雜難解的詞句。

柳太傅一看他的字,皺起了眉。

這是很失的意思。

但是沒有任何人苛求他。

皇帝對他的態度很明顯,不求才,平安喜樂一生便可,他是皇帝,正當盛年,權勢近些年也漸漸全部籠到了自己手中,他自信能護得住他。

在所有人眼中,一個十歲未開蒙,且還不會說話的皇子,簡直等同于廢

只有高悅行執著地守在他邊,掰著手指,一天一天地盼著他長大,等著他給帶來驚喜。

“高悅行!”

柳太傅拎著戒尺站在了高悅行前。

高悅行心道糟了。

的不專心引起了柳太傅的不滿,乖巧地認錯認罰,把掌心攤在了書上,柳太傅到底還是念年紀小,輕輕地三下戒尺,靜不小,力道卻很輕,只留下了一道麻麻的痕跡。

高悅行:“太傅,學生知錯了。”

柳太傅板著臉,從邊走過。

高悅行自己的小手,擡頭捉到了李弗襄關切的目,一直在盯著的手看。高悅行剛想安他沒事,可轉念一想,覺得應該讓他有個正確的認知——讀書不好是要挨罰的。

于是冷下心腸,裝作很痛的樣子,直起子盯著自己面前的書本,再不看他一眼。

李弗襄離開了小南閣那一方天地,對外面最直觀的印象,都來自于他的一雙眼。

他在默不作聲地觀察著邊的人,無論份高貴或低微,在他看來都是新鮮的,這些新鮮的東西一攬子倒進他的腦海裏,自然會形屬于他自己的認知。

見高悅行端正看書。

他自己琢磨了一會兒,也笨拙地模仿,把注意力放在書上。

高悅行眼睛盯著書,神識卻又跑遠了。

如果他真的有在模仿邊的人。

那他為什麽從來不嘗試著開口說話呢?

與牙牙學語的孩不同,今年十歲的李弗襄,不僅不曾開口說話,甚至連聲音都不肯出。

不是不會,而是不肯。

若不是聽過他疾發作時的咳嗽,高悅行甚至懷疑他啞了。

高悅行細尋思,覺得實在反常。

于是,下學後,又跑去找了啞姑,問出自己的疑

正在小廚房制點心的啞姑作一頓,流出了傷的表依然不慌不忙地把點心模子放進小蒸籠裏,調好火候,蓋上竹奩,才帶著高悅行去了幹淨的院中。

——“他一開始,其實會出聲的。”

上一章
加入書架
下一章
上一章
加入書架
下一章

第50章:掌灸文本过长文本过长文本过长文本过长

20%

A-
A+
目錄
設定
夜間
×

登入

*一秒注册,無需驗證E-mail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