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而不發?”
皇帝不知許昭儀是何意, 以為尚不忍面對喪子之痛,于是親自將好好扶起,溫言好語地勸道:“朕知道你心裏難, 可孩子的靈不能長久地停在外面,早日土為安才是正理。”
許昭儀擡起頭,面容不施黛,通紅的眼睛裏除了難過, 更有明顯流出的決絕之意。
皇帝有被的目懾住, 說話更溫吞了:“可是心裏還想不開?你放心, 咱們的兒子死的蹊蹺, 朕已經查到了些許眉目……”
許昭儀緩緩搖頭:“真相要查,臣妾相信陛下。但臣妾今日來不是為了此事。”
皇帝見穿得單薄, 扶走向帳裏:“坐下說。”
許昭儀手裏被塞了手爐, 卻固執地放到一邊, 說:“我兒的名字雖已讓禮部擬好, 但還沒有玉牒。”
皇帝:“等回宮之後,朕便立即……”
“不。”
循規蹈矩了一輩子的許昭儀首次不不敬,打斷了皇帝的話:“陛下,臣妾的五皇子仍然在世,他得陛下親筆賜名——李弗襄,請陛下擇良辰吉日, 開宗廟, 賜玉牒, 上族譜, 名正言順地還他應有的尊榮。”
許昭儀的一番陳詞并不激昂。
皇帝默然片刻, 他費了些時候, 才琢磨明白許昭儀的意思。
盡管五皇子出生之時未起名字, 但玉牒上始終為他留了一個位置,所以,給他上玉牒是名正言順理所應當,只要皇帝想,隨時都可以。
可李弗襄是一個見不得的存在,他以混淆皇家脈的孽種份出生,自出生起,便被李氏皇族除名。除名容易正名難。皇帝上有祖宗規矩著,下有朝臣的眼睛盯著,他可以說一不二,一意孤行,可是,李氏皇族的臉面要不要了?李弗襄名不正言不順的份能不能真正立足于世?
那些問題至今無解,皇帝幾個月來無時無刻不在為此事心煩。
李弗宥死在春獵的營地裏,喪事尚未公布于天下。
玉牒上唯一預留給他的那個位置……
皇帝此前竟未想過這一層,他心裏沉了沉:“可若是那樣,咱們小五至死都是個沒名沒分的孩子。”
許昭儀何嘗不知,怔怔地著自己的雙手,說:“請陛下全臣妾的一份心吧。”
李弗宥的靈位在蕭山停了七日,第八日清晨,皇帝拔營回京。宮中喪鐘敲響,皇帝朱筆一道訃聞公諸于天下——“皇二子,薨。”
江湖之遠,廟堂之高,百姓雖好糊弄,朝廷百可不肯善罷甘休。
明明死去的是皇五子,當日春獵,多文武百都親祭拜過,怎麽皇帝一抹臉,就要指鹿為馬,顛倒黑白呢。
他們其實心裏門清,不過就是為了李弗襄的份能見而已,折子雪片似的飛到皇帝的桌案上,皇帝當即在乾清殿前命人擺上火盆,一把火燒了個幹淨,多老臣氣得仰倒。
次日,百罷朝,再次日,皇帝罷朝。
君臣已互相把彼此都到了絕路上。
第三日,第四日,第五日……
朝臣陸續歸朝,皇帝依然罷朝。
第六日。
許昭儀蓬頭跣足,提劍沖上了金殿,厲聲呵道:“今日我倒要看,我兒堂堂皇五子李弗襄,你們誰敢說他死了?!”
朝臣們頓時面面相覷,不知該如何是好,倒是有個年輕大膽的,站出來,激道:“你這瘋婦,莫不是悲痛過度得了失心瘋了吧,皇五子薨逝在蕭山,大家親眼得見,莫非是你抱了個不明脈的孽種,欺君罔上!”
許昭儀刷的亮劍出鞘。
朝堂上幾個老臣臉都白了,忍不住用眼刀去剜那位年輕的員。李弗襄到底是不是不明脈的孽種,他們心裏豈能沒數,所以,前些日子,鬧得再厲害,也沒徹底撕破臉,更沒有出言不遜,這位年輕人,言辭如此張狂,怕不是被誰當槍使了吧。
雪亮的劍上那人的脖頸,許昭儀狀似癲狂:“誰是孽種?你說誰是孽種?單憑一張便能顛倒黑白的是你吧?妾肚子裏生出的孩子若不是皇帝的,難道還是你的?你是要自裁謝罪,還是要妾濺當場自證清白啊?”
徹底了。
皇帝終于遲遲現,朝臣跪拜,只有許昭儀一人拎著劍,回眸巧笑倩兮:“皇上,他說咱們的弗襄是孽種呢?”
皇帝的冕毓後看不清神,只聽他高高在上,冰冷地吐出一個字:“斬。”
底下頓時山呼:“陛下開恩!”
衛提著刀,一左一右,架起人,堵上,毫不拖泥帶水地將人拖了出去。
首輔楊自賢出列磕頭,痛心道:“陛下,此事當真要鬧到洗朝堂的地步嗎?!
皇帝居高臨下,冷笑一聲:“是啊,朕也想問問諸卿,此事當真要鬧到洗朝堂的地步嗎?”
若是皇帝當真荒唐行事,非要把一個孽種塞進皇室玉牒中,那麽,他們這些朝臣理當直言進諫,死不足惜!
可關鍵在于,那李弗襄雖然世有,卻是如假包換的真皇子啊。
他們這些老臣退去了最初的頭腦發熱,漸漸也琢磨出不對味來。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皇帝一句:“爾等口口聲聲稱朕的脈為孽種,是想朕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
楊自賢當即意識到,再鬧下去,恐怕與宮無異。
而最開始煽群臣激的那個人……
李氏皇族中最德高重的溫親王已經神很久了。
鄭千業看熱鬧差不多了,一直在朝堂上充當形人的他,終于站出來,三言兩語勸得皇帝饒恕了那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
至此,李弗襄的份終于塵埃落定。
皇五子李弗襄之名遍傳天下。
許昭儀回宮一場大病。
皇帝把李弗襄帶到綺閣,那天,春雨綿綿,澆得人心裏沒滋沒味的。
許昭儀這一病幾乎是走了全部的氣神,好好的一個人,才幾天,便由而外的出一死氣沉沉。
皇帝牽著李弗襄,對說:“朕把弗襄送到你這住幾天。”
許昭儀勉強撐著神:“陛下帶他過來做什麽呢,他子本來就沒養好,再過了病氣上可怎麽好。”
皇帝說:“他是你兒子,你病了,他理應在床前盡孝。”
許昭儀明白,皇帝是想讓振作一些,所以才舍得把一直捧在手心的寶貝送過來。苦笑一聲:“我不中用了,怕是要辜負陛下的一番苦心。”
皇帝佯怒:“胡說八道什麽,你這樣年輕的年紀,沒病沒災的,別說喪氣話,養幾天就好了。”
于是,李弗襄和高悅行便被留在了綺閣。
李弗襄一來,許昭儀總算能吃進點湯藥,可子仍然一天不如一天。
高悅行知道,許昭儀是心病,自己無法釋懷,誰也沒辦法幫。
許昭儀養的貓——小棉花也日漸瘦了,不複之前的蓬松,且一抓掉一大把,李弗襄有疾,忌諱這漫天的貓,許昭儀不顧他的哀求,命人強行把他送回了乾清殿。李弗襄抓著的袖不放,狠狠心甩開,轉回屋關上了門。
高悅行沒有走,對許昭儀道:“娘娘讓我留下吧,權當我替殿下盡了這份孝心,我在這和他在這,是一樣的。”
許昭儀說:“你是個好孩子。”
轉過年來已經七歲的高悅行,盡心盡力地服侍在病榻旁。李弗襄每天都來,可許昭儀每天都不見他。他便坐在院子裏或看書或讀書,直到用膳時分,乾清殿來人把他接走。
許昭儀心裏還掛念著一件事,有一天午睡時,忽然無預兆地驚醒,高悅行忙問怎麽了。
許昭儀怔怔地落淚:“我夢見阿宥回來見我了。”
李弗宥的棺槨最終還是葬了皇陵,以二皇子的名義,該有的一樣也不,但是史書不留名。
高悅行寬道:“他不放心您,所以來看看您。”
許昭儀:“我夢見他和我說,他的仇已經得雪,要走了,以後再也不回來了。”
高悅行勸道:“那他必然是了回再世為人了,娘娘您一定要長長久久的活著,以待來日的緣分啊。”
許昭儀釋然一笑:“哪還有來日的緣分,別哄我了,好孩子,你幫我去打聽打聽,是不是皇上已經查明了兇手?”
有關蕭山的那件案子,高悅行自從回宮後,便再也沒機會接了。那些知人也不會在孩子面前討論這些,高悅行只能直接去問皇帝。
皇帝在召見朝臣。
高悅行在書房外晃了一圈,決定遠遠地等一會兒,在了煙雨亭裏找了個位置坐下,竟意外地見了一個人。
奚衡從亭外吊下來一個腦袋,冷不丁出聲:“高二小姐。”
高悅行倏地轉頭,下意識揚起的手被奚衡牢牢地制住。
奚衡:“別怕,是我。”
高悅行:“怎麽是你?”
奚衡:“我見你鬼鬼祟祟在這,便跟來看看。”他攥著高悅行的手沒有立刻松開,而是在腕上的筋骨仔細索。
高悅行:“我才沒有鬼鬼祟祟,你在幹嘛?”
奚衡放開的手,從房上跳下來,說:“不幹嘛,只是想看看你資質如何。”
高悅行被勾起了好奇心,問:“我資質如何?”
奚衡:“想聽實話?”
高悅行忽然覺得自己多餘問這一。
果不其然,奚衡笑道:“毫無資質可言,當不了錦衛,還是當你的千金小姐吧。”
他拐人當錦衛的賊心至今不死。
高悅行以二十幾歲的細膩心思,立刻察覺到他的意思:“我能當錦衛?”
奚衡看一眼:“以你這份心智,確實可以,怎麽?你想?”
高悅行心裏剛活泛起來。
奚衡兜頭一盆冷水澆下:“別想了,你爹不可能同意的。”
高悅行:“……”
他一語中的,完全沒有辯駁的餘地。
奚衡終于不逗了,問了一:“你來是見皇上的?”
高悅行不知皇帝要忙到什麽時候,想這件案子奚衡從蕭山就開始查,他應該知道結果,便問道:“許娘娘讓我來問問,五皇子的案子有眉目了沒有?”
奚衡悵然嘆了口氣:“是許娘娘啊……是有些眉目,我們當日從殿下的中找到了一點線索,是一個頸環,我後來查到,溫親王世子好逗狗,他養在敘州的狗脖子上就掛有那樣專門的頸環。”
高悅行急急地追問:“他是兇手?那他可伏法了?”
奚衡:“查了很久,手裏證據不,但他尚有狡辯的餘地。”
高悅行:“很難定罪嗎?那該怎麽辦呢?”
奚衡含笑看了一眼:“小丫頭,你養在宮裏倒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你難道沒有聽說,溫親王世子三天前就遭人刺殺,橫死在青樓裏了嗎?”
第37章
“而不發?”
皇帝不知許昭儀是何意, 以為尚不忍面對喪子之痛,于是親自將好好扶起,溫言好語地勸道:“朕知道你心裏難, 可孩子的靈不能長久地停在外面,早日土為安才是正理。”
許昭儀擡起頭,面容不施黛,通紅的眼睛裏除了難過, 更有明顯流出的決絕之意。
皇帝有被的目懾住, 說話更溫吞了:“可是心裏還想不開?你放心, 咱們的兒子死的蹊蹺, 朕已經查到了些許眉目……”
許昭儀緩緩搖頭:“真相要查,臣妾相信陛下。但臣妾今日來不是為了此事。”
皇帝見穿得單薄, 扶走向帳裏:“坐下說。”
許昭儀手裏被塞了手爐, 卻固執地放到一邊, 說:“我兒的名字雖已讓禮部擬好, 但還沒有玉牒。”
皇帝:“等回宮之後,朕便立即……”
“不。”
循規蹈矩了一輩子的許昭儀首次不不敬,打斷了皇帝的話:“陛下,臣妾的五皇子仍然在世,他得陛下親筆賜名——李弗襄,請陛下擇良辰吉日, 開宗廟, 賜玉牒, 上族譜, 名正言順地還他應有的尊榮。”
許昭儀的一番陳詞并不激昂。
皇帝默然片刻, 他費了些時候, 才琢磨明白許昭儀的意思。
盡管五皇子出生之時未起名字, 但玉牒上始終為他留了一個位置,所以,給他上玉牒是名正言順理所應當,只要皇帝想,隨時都可以。
可李弗襄是一個見不得的存在,他以混淆皇家脈的孽種份出生,自出生起,便被李氏皇族除名。除名容易正名難。皇帝上有祖宗規矩著,下有朝臣的眼睛盯著,他可以說一不二,一意孤行,可是,李氏皇族的臉面要不要了?李弗襄名不正言不順的份能不能真正立足于世?
那些問題至今無解,皇帝幾個月來無時無刻不在為此事心煩。
李弗宥死在春獵的營地裏,喪事尚未公布于天下。
玉牒上唯一預留給他的那個位置……
皇帝此前竟未想過這一層,他心裏沉了沉:“可若是那樣,咱們小五至死都是個沒名沒分的孩子。”
許昭儀何嘗不知,怔怔地著自己的雙手,說:“請陛下全臣妾的一份心吧。”
李弗宥的靈位在蕭山停了七日,第八日清晨,皇帝拔營回京。宮中喪鐘敲響,皇帝朱筆一道訃聞公諸于天下——“皇二子,薨。”
江湖之遠,廟堂之高,百姓雖好糊弄,朝廷百可不肯善罷甘休。
明明死去的是皇五子,當日春獵,多文武百都親祭拜過,怎麽皇帝一抹臉,就要指鹿為馬,顛倒黑白呢。
他們其實心裏門清,不過就是為了李弗襄的份能見而已,折子雪片似的飛到皇帝的桌案上,皇帝當即在乾清殿前命人擺上火盆,一把火燒了個幹淨,多老臣氣得仰倒。
次日,百罷朝,再次日,皇帝罷朝。
君臣已互相把彼此都到了絕路上。
第三日,第四日,第五日……
朝臣陸續歸朝,皇帝依然罷朝。
第六日。
許昭儀蓬頭跣足,提劍沖上了金殿,厲聲呵道:“今日我倒要看,我兒堂堂皇五子李弗襄,你們誰敢說他死了?!”
朝臣們頓時面面相覷,不知該如何是好,倒是有個年輕大膽的,站出來,激道:“你這瘋婦,莫不是悲痛過度得了失心瘋了吧,皇五子薨逝在蕭山,大家親眼得見,莫非是你抱了個不明脈的孽種,欺君罔上!”
許昭儀刷的亮劍出鞘。
朝堂上幾個老臣臉都白了,忍不住用眼刀去剜那位年輕的員。李弗襄到底是不是不明脈的孽種,他們心裏豈能沒數,所以,前些日子,鬧得再厲害,也沒徹底撕破臉,更沒有出言不遜,這位年輕人,言辭如此張狂,怕不是被誰當槍使了吧。
雪亮的劍上那人的脖頸,許昭儀狀似癲狂:“誰是孽種?你說誰是孽種?單憑一張便能顛倒黑白的是你吧?妾肚子裏生出的孩子若不是皇帝的,難道還是你的?你是要自裁謝罪,還是要妾濺當場自證清白啊?”
徹底了。
皇帝終于遲遲現,朝臣跪拜,只有許昭儀一人拎著劍,回眸巧笑倩兮:“皇上,他說咱們的弗襄是孽種呢?”
皇帝的冕毓後看不清神,只聽他高高在上,冰冷地吐出一個字:“斬。”
底下頓時山呼:“陛下開恩!”
衛提著刀,一左一右,架起人,堵上,毫不拖泥帶水地將人拖了出去。
首輔楊自賢出列磕頭,痛心道:“陛下,此事當真要鬧到洗朝堂的地步嗎?!
皇帝居高臨下,冷笑一聲:“是啊,朕也想問問諸卿,此事當真要鬧到洗朝堂的地步嗎?”
若是皇帝當真荒唐行事,非要把一個孽種塞進皇室玉牒中,那麽,他們這些朝臣理當直言進諫,死不足惜!
可關鍵在于,那李弗襄雖然世有,卻是如假包換的真皇子啊。
他們這些老臣退去了最初的頭腦發熱,漸漸也琢磨出不對味來。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皇帝一句:“爾等口口聲聲稱朕的脈為孽種,是想朕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
楊自賢當即意識到,再鬧下去,恐怕與宮無異。
而最開始煽群臣激的那個人……
李氏皇族中最德高重的溫親王已經神很久了。
鄭千業看熱鬧差不多了,一直在朝堂上充當形人的他,終于站出來,三言兩語勸得皇帝饒恕了那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
至此,李弗襄的份終于塵埃落定。
皇五子李弗襄之名遍傳天下。
許昭儀回宮一場大病。
皇帝把李弗襄帶到綺閣,那天,春雨綿綿,澆得人心裏沒滋沒味的。
許昭儀這一病幾乎是走了全部的氣神,好好的一個人,才幾天,便由而外的出一死氣沉沉。
皇帝牽著李弗襄,對說:“朕把弗襄送到你這住幾天。”
許昭儀勉強撐著神:“陛下帶他過來做什麽呢,他子本來就沒養好,再過了病氣上可怎麽好。”
皇帝說:“他是你兒子,你病了,他理應在床前盡孝。”
許昭儀明白,皇帝是想讓振作一些,所以才舍得把一直捧在手心的寶貝送過來。苦笑一聲:“我不中用了,怕是要辜負陛下的一番苦心。”
皇帝佯怒:“胡說八道什麽,你這樣年輕的年紀,沒病沒災的,別說喪氣話,養幾天就好了。”
于是,李弗襄和高悅行便被留在了綺閣。
李弗襄一來,許昭儀總算能吃進點湯藥,可子仍然一天不如一天。
高悅行知道,許昭儀是心病,自己無法釋懷,誰也沒辦法幫。
許昭儀養的貓——小棉花也日漸瘦了,不複之前的蓬松,且一抓掉一大把,李弗襄有疾,忌諱這漫天的貓,許昭儀不顧他的哀求,命人強行把他送回了乾清殿。李弗襄抓著的袖不放,狠狠心甩開,轉回屋關上了門。
高悅行沒有走,對許昭儀道:“娘娘讓我留下吧,權當我替殿下盡了這份孝心,我在這和他在這,是一樣的。”
許昭儀說:“你是個好孩子。”
轉過年來已經七歲的高悅行,盡心盡力地服侍在病榻旁。李弗襄每天都來,可許昭儀每天都不見他。他便坐在院子裏或看書或讀書,直到用膳時分,乾清殿來人把他接走。
許昭儀心裏還掛念著一件事,有一天午睡時,忽然無預兆地驚醒,高悅行忙問怎麽了。
許昭儀怔怔地落淚:“我夢見阿宥回來見我了。”
李弗宥的棺槨最終還是葬了皇陵,以二皇子的名義,該有的一樣也不,但是史書不留名。
高悅行寬道:“他不放心您,所以來看看您。”
許昭儀:“我夢見他和我說,他的仇已經得雪,要走了,以後再也不回來了。”
高悅行勸道:“那他必然是了回再世為人了,娘娘您一定要長長久久的活著,以待來日的緣分啊。”
許昭儀釋然一笑:“哪還有來日的緣分,別哄我了,好孩子,你幫我去打聽打聽,是不是皇上已經查明了兇手?”
有關蕭山的那件案子,高悅行自從回宮後,便再也沒機會接了。那些知人也不會在孩子面前討論這些,高悅行只能直接去問皇帝。
皇帝在召見朝臣。
高悅行在書房外晃了一圈,決定遠遠地等一會兒,在了煙雨亭裏找了個位置坐下,竟意外地見了一個人。
奚衡從亭外吊下來一個腦袋,冷不丁出聲:“高二小姐。”
高悅行倏地轉頭,下意識揚起的手被奚衡牢牢地制住。
奚衡:“別怕,是我。”
高悅行:“怎麽是你?”
奚衡:“我見你鬼鬼祟祟在這,便跟來看看。”他攥著高悅行的手沒有立刻松開,而是在腕上的筋骨仔細索。
高悅行:“我才沒有鬼鬼祟祟,你在幹嘛?”
奚衡放開的手,從房上跳下來,說:“不幹嘛,只是想看看你資質如何。”
高悅行被勾起了好奇心,問:“我資質如何?”
奚衡:“想聽實話?”
高悅行忽然覺得自己多餘問這一。
果不其然,奚衡笑道:“毫無資質可言,當不了錦衛,還是當你的千金小姐吧。”
他拐人當錦衛的賊心至今不死。
高悅行以二十幾歲的細膩心思,立刻察覺到他的意思:“我能當錦衛?”
奚衡看一眼:“以你這份心智,確實可以,怎麽?你想?”
高悅行心裏剛活泛起來。
奚衡兜頭一盆冷水澆下:“別想了,你爹不可能同意的。”
高悅行:“……”
他一語中的,完全沒有辯駁的餘地。
奚衡終于不逗了,問了一:“你來是見皇上的?”
高悅行不知皇帝要忙到什麽時候,想這件案子奚衡從蕭山就開始查,他應該知道結果,便問道:“許娘娘讓我來問問,五皇子的案子有眉目了沒有?”
奚衡悵然嘆了口氣:“是許娘娘啊……是有些眉目,我們當日從殿下的中找到了一點線索,是一個頸環,我後來查到,溫親王世子好逗狗,他養在敘州的狗脖子上就掛有那樣專門的頸環。”
高悅行急急地追問:“他是兇手?那他可伏法了?”
奚衡:“查了很久,手裏證據不,但他尚有狡辯的餘地。”
高悅行:“很難定罪嗎?那該怎麽辦呢?”
奚衡含笑看了一眼:“小丫頭,你養在宮裏倒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你難道沒有聽說,溫親王世子三天前就遭人刺殺,橫死在青樓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