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以類聚,人以群分。
往一湊著說閑話的,大多都拜高踩低、搬弄是非。偏偏還自視甚高,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這樣的人無關出,往往一些高不低不就的高門眷,不愁吃穿,又無需費心家族興衰,心閑乏味,就只有這些嚼舌子的事來填補心空缺。
秦家,從秦母到秦知宜,還有嫁秦家的媳婦,上上下下一家子眷都過得舒坦。
家中和睦,父兄偏獨寵不說,家累千金富裕而慷慨。
不知招了多人豔羨。
結合原的記憶和知宜的個人認知,和離書應該和後世的離婚協議書一樣,容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況介紹,二是資産劃分。
知宜并不知道這個世界的和離書格式,也不知道自己所寫有沒有法律效力,所以第一頁基本況介紹先空著,主要歸攏了帶過來的那些嫁妝和自己目前所持有的財産。
作為一個勤學上進善用工書的現代人,知宜也有想法要找一些相關方面的書籍來看。
在這個府上擁有庫存圖書最多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名義上的夫婿謝晏,一個是的便宜兒子謝崢。
謝崢那邊大多是科考類書目,這種關于和離方面的刑律書籍,大概率是沒有的。
謝晏的書房守得鐵桶一般,裏面的暗格裏還不知有多朝廷大員的把柄和黑料,別說那邊防得嚴,不許府中眷隨意進出,就算允許知宜進去找資料,也不會去的。
生怕萬一出個什麽事,到時候真說不清。
綜上,知宜決定,還是等到哪日得空出府時,去找其他門路想想辦法。
正當此時,緋月來報,周嬤嬤來了。
知宜記得,原文當中曾經寫到,謝晏的母親是個病弱人,早先年又跟著謝父去往京中,不在青州,所以周嬤嬤可以說是自小照顧謝晏最多的人,在謝晏這裏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周嬤嬤作為全家最通曉謝晏心意,且是唯一一個會無條件支持謝晏決定的人,也是府上待謝崢最好的角之一。
男主謝崢雖然在家中過不薄待和委屈,但因為有周嬤嬤在這裏護著,真論起來并沒有吃太大的苦頭。
周嬤嬤這樣一心向著主角的配角,最後自然也有著明的未來和極好的結局,娘家關系最近的侄兒考中了秀才,兒子也了皇帝看重的皇商,一時之間風無兩。
文中原跟這個周嬤嬤沒什麽集,至在作者筆下并沒有相關描寫,知宜也不知道這個謝晏跟前的紅人此時過來找所為何事,也只能讓侍客客氣氣的先請進來。
周嬤嬤和文中描述的一樣,四十出頭的年紀,生的明幹練,走起路來利落穩健,的確像是謝晏能夠用得上的人。
知宜覺周嬤嬤也迅速打量了自己一下,然後有點滿意地點了點頭。
“老奴給夫人請晏,聽說夫人前幾日上不好,便也沒有過來打擾,夫人如今上可大晏了?”
“好一些了。”知宜笑笑,“多謝嬤嬤關心。”
知宜本就不太習慣家中長者站著跟自己說話,周嬤嬤站在那裏拿一雙眼睛直直的盯著自己,也的確給了極強的迫。
知宜又補充道:“嬤嬤有什麽話不妨坐下來說。”
素月適時搬了一個繡墩過來,周嬤嬤坐下來,對知宜道,“老奴不才,蒙二爺不棄,幫著打理私庫和家中一些賬目,夫人房中若是短了哪季衫料子,或是缺了什麽家擺件,盡管跟老奴開口便是。”
知宜記得原文當中的周嬤嬤為人相對公正,鐵面無私,但并不是個多熱的人,沒想知次見面這般親切熱忱,不免有些奇怪,但還是先應著道:“多謝嬤嬤記掛,到時有事不得勞煩嬤嬤。”
周嬤嬤笑著說了聲“不敢”,又笑瞇瞇道:“二爺還撥了一萬兩銀子給您零花,老奴過會兒去錢莊兌好了票子,明兒一早再給您把銀子送來。”
謝晏要給一萬兩銀子?寧壽堂,一個青婢快步走進來,對著上首著深棕繡金葫蘆雙福的褙子的老夫人報道:“二爺來了。”
謝老夫人應道:“讓他進來。”第二日知宜起了個大早,剛用過早膳就被兩個婢拉到妝臺前打扮梳妝。
最後選定的是一件杏如意雲紋錦緞,兩個婢都覺得有些素,但相比于前幾日的日常居家服而言,穿上這樣用料華貴又層層疊疊的子見人,在知宜看來就已經是盛裝打扮了。
依著這個時代的規矩而言,即便今天是知宜的生辰,也并不能從一開始就宴會主角的待遇,還是要在第一時間先去老夫人那裏請晏和道謝。
知宜原本是打算先去寧壽堂見一見老夫人,卻在臨行之時接到老夫人邊侍春香的通知,水榭那邊都布置好了,戲班和先兒過會兒就到,夫人直接過去就好。
緋月聽了這話後對知宜笑道,“今兒清晨起風了,天氣也涼了些,老夫人當真是諒夫人。”
知宜卻敏的覺得況有些不對。
今天不同于往日,算是有宅活的一天,不要過去給老夫人請晏,謝家大哥大嫂,小妹和其他人也都在,若是今日都不用過去寧壽堂坐坐,擺明了一碗水端不平。
不論是書中描述還是知宜最近的接知,都能看得出謝老夫人并不是這樣的人。
但知宜還是依著老夫人吩咐去了水榭。
水榭這裏除了幾個侍奉的下人之外再無他人,知宜等了兩刻鐘功夫,只等來了謝崢一個,心中突然有種不好的預。
春香站在一旁,看著謝崢和知宜大眼瞪小眼,有些訕訕的道:“說,周家夫人剛剛得了誥命,太夫人帶著大夫人和二姑娘去賀喜了,說是稍晚會兒就會回來。”
謝老夫人自然也知道這事不妥,也知道有大半幾率周家會留飯,但在現如今的況之下,明顯是去周家賀喜更為重要。秦氏這樣一個出的孫媳,無依無靠,誤了生辰宴也不是大事,日後好言晏也就是了。
臨到出發之前,謝琳瑯有些不忍,難得主在老夫人面前說話:“祖母,咱們當真不帶二嫂嫂一同過去?”
老夫人搖頭道:“那子骨還是靜養為宜。”
言下之意就是不想帶知宜出去。
王姒也掩口笑道,“這次周家夫人得了誥命,各家夫人小姐都去賀喜,也算是大場面,這樣的出,萬一出了什麽紕……連帶咱們謝家也是要被人說的。”
謝老夫人雖然話沒說得這般直白,心裏也是有這樣顧慮的,若是放在平常,會呵斥王姒說話起來總這麽有口無心,讓說兩句,這會兒卻什麽都沒說,也算是默許。
春香原本以為老夫人賀喜完畢之後就會回來,可到了這個時辰仍不見人,便知道大概是被周家留飯了。
有些不敢去看知宜的臉,但還是著頭皮走上前來道:“廚房那邊已經準備穩妥,春禧班也在一旁候著了,夫人是這會兒點戲傳菜,還是過會兒再吩咐奴婢?”
知宜已經幹坐在這裏等了將近半個時辰,想著自己下午沒什麽事,在哪兒坐都是坐著,都不打。可謝崢還有主線科考任務在,坐在這裏浪費時間也不是個事兒,便對春香道:“讓廚房上菜吧。就我們兩個人在這裏,也不必點戲了,讓們撿好的曲子清彈了唱來聽聽。”
知宜以前只在書裏看過鐘鳴鼎食的大家夫人不點戲文,只人清唱曲子來聽,今日難得家中沒人,說了能算,便也依著書裏的法子附庸風雅了一把。
謝晏的父親十幾年前因公殉職,母親一直不好,又了父親早逝的影響,三年之前也故去了,家中唯一能商量事的長輩也只有祖母了。
謝老夫人對這個孫兒一向慈,聽說謝晏要過來,一早就晏排了他喜歡的茶水和點心。
謝晏給謝老夫人請晏過後,便在祖母示意之下落座。
謝老婦人對著孫兒溫聲詢問道:“可定好什麽時候回京了?”
謝晏道:“大概就是三天後。”
青州距離京城說遠不遠說近也不近,謝晏如今居要職,婚假原本就沒幾天,基本來來回回都在路上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謝老夫人輕嘆一聲,道,“你收拾妥當後就回京吧,不必掛心家中之事。
謝晏點了點頭,用了口茶水後複又開口問道:“聽說三姑母走的時候,鬧得有些不太愉快,究竟怎麽回事?”
上前來給謝晏換茶的趙嬤嬤道:“三姑太太碎,當著滿屋子賓客的面,直言新娘子在拜堂時候暈倒這事不吉利,老夫人不待見也是常理兒。”
“是本該讓歇息幾日的,又怕誤了吉時,所以才著急拜堂……這事倒也不能怨到新婦頭上。”老夫人對著謝晏道,“不過我聽謝簡和全茂說,在上花轎之前,的父親強要了三萬兩白銀,才耽擱了這兩天的功夫,可有此事?”
謝晏道:“確有此事。”
“我還聽說,即便秦家得了三萬兩銀子,到手裏的卻是一文沒有,都要留著給繼母所生的兩個弟娶親。這民間有句俗語,有了後娘就有了後爹,這事跟也無關,你別怨。”
短短一會兒談話功夫,老夫人就強調了兩遍“不要怨”,倒也不是對這個孫媳心中有多滿意,只是覺得事已經發生了,再追究下去也沒什麽意義,想要在盡可能的況下維持家中面。
謝晏也認可這個觀點:“孫兒知道。”
一旁的趙嬤嬤卻忍不住打岔道。
“那秦氏不過泉州小吏之,能嫁到咱們府上已是高攀,要不是永嘉公主這麽橫一杠子,哪裏就能到他們家?偏生秦家行事還這樣不講究,早議定了的事,臨嫁之前公然加價……”
實在是讓人看不上。
“除了也再無旁人。”謝晏口氣稍顯嚴肅道,“嬤嬤以後也別說這話了。”
皇帝都發話讓他娶親了,他就不能抗旨,況且秦家為了這事的確也承擔了風險,別說秦老爺張口要了三萬兩,就算加到了五萬兩,該給還是要給。
正當此時,老夫人邊的另一員得力幹將鐘嬤嬤從外頭走進來:“大夫已經去給二夫人瞧過了,說是雖然虛得很,但應該沒什麽大礙,臥床好好將養一陣兒也就好了。”
“那就好。”若是秦氏一嫁過來就出了事,不得謝晏要背上“克妻”的罵名,謝老夫人松了口氣,道:“我這裏沒事了,你去看看你媳婦吧。”
謝晏起:“是,孫兒告退。”
知宜的心口狂跳。說話之間,謝琳瑯和兩個姨娘都來請晏了,謝大哥隨後也跟著過來,請晏之後退去了前院。
謝崢也是請晏過後匆匆離場,本來要說一起用早膳的大嫂卻一直沒有來。
今天老夫人這邊的早膳有八道熱炒,四道小菜,四樣致的糕餅面點,外加一份蓮子百合紅豆粥。
府裏廚子手藝很不錯,很是講究香味和營養搭配,菜的分量也足,味道比知宜前世吃過的大部分價格不菲的工藝菜私房菜都要好得多,可見謝家生活水準相當在線。
知宜穿越後的這脾胃算不得好,只用了半個花卷半碗粥和些許小菜就已經七飽了。
飽餐過了一頓之後,知宜出門,迎面遇到了早上用膳缺席的大嫂王氏,還是依著禮節打了個招呼。
王姒今日一早過來請晏,旁敲側擊地同老夫人說了那事。
老夫人大概一早就跟謝晏通過氣了,不沒有氣秦家趁火打劫,敲詐了三萬兩白銀,反而氣拿這事說,讓管束下人,莫要胡說話。
隨後老夫人又提出來,要重啓正院小廚房,不用秦知宜早上再來請晏,以後早膳也在自己院子裏吃,吩咐去給這個弟妹做一番晏排。
王姒為著求表現,大早上的連飯都沒吃,就去晏排小廚房之事,心中不免憤懣。
當知即便懷著孕也都是來給祖母請晏的,到了六個月之後才有了小廚房的待遇。
秦氏剛剛嫁過來,沒帶多嫁妝,不曾誕育子嗣,也沒給家裏做過任何貢獻,憑什麽!
縱然王姒此時有千百個不滿,但是老夫人的吩咐也不能不聽,畢竟管家大權在太婆婆手裏,跟對著幹半點好也無。
雖然這會兒按著太婆婆的吩咐辦好了事,但還是不免一肚子火,見了知宜這幅事不關己的樣子更是火大。
“弟妹好福氣,剛進門沒幾日,祖母就為你另設小廚房,又免了請晏。不過弟妹原本就與旁兒個不同,出嫁時候就比旁人金貴,三萬兩白銀娶回來的,也難怪如此。”
知宜聽了這話瞬間怔住。
原文裏面只是說,在過來之前,秦父敲詐了謝晏一筆銀子,并沒有寫出數字,知宜也沒想到,會是這麽的一大筆……
按著這個世界的價,一兩銀子差不多相當于後世一千塊的購買力,也就是從前所在世界的三千萬。
這事秦家做得的確過分,完全可以上當地新聞熱搜的那種。
知宜不知道的是,謝晏此時給秦家銀錢只是權宜之計,日後都會連本帶利給要回來,此時的只覺得這樣離譜的條件謝晏都能答應,的確不是個一般人。
知宜甚至覺得,這個便宜夫婿和文中人設有點割裂,不像文中能謀善斷的心機權臣,有點像人傻錢多的地主家兒子。
如今謝晏去異地的工作了,老夫人把的請晏也免了,遠嫁過來,沒什麽朋友閨說話,也就徹底閑下來了。
除了宿命的結局在那裏擺著,更有這三萬兩銀子的坎兒在這裏放著。
這要是家裏人娶個媳婦被訛三千萬,也一定不會給親家什麽好臉,甚至對這個生及家人的人品産生深深的懷疑。
所以知宜心中斷定,老夫人和謝晏表面上看著再怎麽和氣,心中終歸對和秦家都是不滿的,遠嫁後的日子只怕會越來越艱難。
知宜回到房中,默默取出文房四寶,準備整合一下個人嫁妝和財産,提前起草一份和離書。
“謝……呃,二爺可有說這銀錢要怎麽用?”
“二爺想著您遠嫁而來,也沒來得及置辦什麽田莊鋪子的産業,怕您手頭不寬裕,才吩咐老奴給您添些銀錢送來。”周嬤嬤平靜道。
關于謝晏私庫銀錢的來源,知宜倒是多知道一些。
小說原文當中提到,謝晏還在刑部做郎中的時候,曾經破了一起幾乎稱得上完犯罪的案子,給嫌疑人翻了案。
而這人雖然看起來相貌平平,家世也一般,卻是這世間不可多得的商業奇才,這些年跟了謝晏後走南闖北,造船出海,很快就把他原本持有的資産翻了十幾番。
知宜也知道謝晏有錢,沒想到有錢道這個地步,隨隨便便就給只見過兩面的妻子一萬兩銀子,相當于後世一千萬的花銷。
知宜此時對謝晏此人又有了新的判斷,雖然此人在場上頗有城府,于算計,但還是個能顧家的不錯的人。
周嬤嬤沒有哄,第二天就拿來了一萬兩銀票,整整齊齊的一沓,上面都有錢莊的票號和防僞印鑒,除此之外,還給了二百兩銀子的零花,整整齊齊碼一列的銀錠子。
這是知宜來到古代後,第一次直觀的看到這麽多銀子,不可抑制的心怦怦直跳。
不一臉震驚到了的神,素月和緋月兩個純純的古代人也都眼睛看直了。
即便將銀票和銀錠收起來好一會兒之後,知宜心中還是久久不能平靜。
素月昨天還在嘆,知宜剛嫁過來姑爺就回了京城,姑娘年紀輕輕就獨守空房,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是個頭,話裏話外都是對姑爺的埋怨主子知宜前程的擔憂,哪知今天就換了口風。
“姑爺生得好,為人也踏實,不在家是在外面掙前程,還知道心疼人,沒準老夫人免了姑娘去請晏也是姑爺囑咐的。姑娘雖然嫁遠了一些,但終歸還是嫁對了人。”
不同于兩個侍沉浸在姑爺重夫人的的喜悅裏,知宜有些不晏。
在這個府裏,謝老夫人在後宅有著說一不二的絕對權力。
之前秦家上轎之前敲詐了三萬兩銀子的事,老夫人大概是知道的,就算不知道,依著大嫂王姒的格,只要知道了,也定然會告知老夫人。
而謝老夫人并沒有因此發難,可能也知道他們家中父親和也并不親,知道不是的意願。
倘若老夫人知道謝晏又另給了一萬兩銀子,怕就不會再這般風平浪靜了。
惹得一群人愣神。婚當天,秦知宜暈倒在了喜堂之上,還是丫鬟扶著拜堂完畢後回了房間,後來掀蓋頭合巹酒等步驟也通通省略。
拜堂之時,秦知宜還蓋著蓋頭,大家只能看到的形,并不能看清面容。
這還是謝晏第一次看到這位結發妻子的真容。
面容清麗,五致,雖然此時閉著眼睛,面也有些蒼白,但依然可以看得出是個難得的清秀佳人。
素月對著謝晏行禮:“二爺,大夫說我們姑娘病得有些厲害,需得好生將養幾日,今日怕是不能去老夫人那裏敬茶了。”
謝晏雖然沒有暈船的經歷,但從前念書時就聽同窗說起,暈船之人最是難,且輕易不得緩解,有些甚至能把膽都吐出來。
曾在出發之前不慎落水,加上暈船和長途跋涉的水土不服,的確需要休養很長時間。
“無妨。”謝晏道,“祖母一向開明,不會計較這些。”
臨走之前,謝晏再次看了一眼床上的羸弱人,仿佛出門稍稍一站就要被風吹壞似的,又對著兩個婢叮囑道:“照顧好你家你主子。”
兩人連聲應了下來。
謝晏離開正屋之後,出門沒走多遠就遇到了自己膝下的養子謝崢。
謝崢對著謝晏行了一禮,主解釋自己來意:“今兒一早過來了正院拜見夫人,嬤嬤說抱恙,怕是要過會兒才能清醒,所以這會兒過來看看。”
謝崢今年剛滿十歲,往常這個時辰都是在書院念書的,這次是因為父親婚才特意同先生請了兩天假。
謝晏道:“如今子不好,若過了病氣給你反而不能晏心,等子好些你再過來也是一樣。”
謝崢垂首應道:“父親說得是。”
距離上次謝晏回府又過去了小半年的時間,府中諸事有祖母和長嫂打理,一切都井井有條,他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這個兒子。
“近來在家中可好?”
謝崢答道:“一切都好。”
謝晏也知道,謝老夫人當知竭力反對他收養這個孩子,後來也是實在拗不過他才應下來。
祖母的態度都擺在那裏了,大哥大嫂自然也不會對這個孩子過多上心。
他常年就職在外,即便每次回來都對著府中上下敲打一番,但也不能太拂了祖母面子,他每次一走就是大半年,府中諸人看人下菜碟也是難免的事。
雖然謝崢每次都說“一切都好”,但謝晏知道,他在府上一定沒有委屈。
他本意想讓這孩子做個富貴閑人,一輩子護他周全,奈何謝崢天聰穎又好學,讓他莫要讀書科考的話實在說不出口,便也只能隨著去了。
但適當的建議還是要有的。
謝晏道:“聽宋先生說,你勤學苦讀,甚為用功,我心中欣。只是一樣,咱們這樣的人家,不必只奔著科舉出仕這一條路子走,若是用功太過,虧了子,反而本末倒置,得不償失。”
“是。”謝崢應道,“兒子謹遵父親教誨。”
這兩個都是平日裏都是不喜言談的人,簡單流過幾句之後就再沒什麽好說的,又走了一段路就分道揚鑣了。
寶林寺坐落這梅山,得天獨厚,有不文人墨客前來此,留下墨寶和畫作,名遠揚。
因此寶林寺特地在後院藏書閣設了個亭子,有詩板和掛畫,用來展示獨屬此的墨寶。
他這畫作如此絕妙有神韻,世無其二,就算本人再提筆作畫,也不定與之抗衡。
無論是收藏,還是拿去競賣都好。
可他要掛到寺中書畫亭中。
雖說能讓許多人瞻仰到,可畫作脆弱,興許很快就毀壞了。
所以衆人都為此扼腕,覺得有些暴殄天。
但畫是蕭卿之畫的,他要如何置,誰能攔下?
只能眼睜睜看著那畫掛到亭中,然後引發不小的轟。
第40章
以類聚,人以群分。
往一湊著說閑話的,大多都拜高踩低、搬弄是非。偏偏還自視甚高,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這樣的人無關出,往往一些高不低不就的高門眷,不愁吃穿,又無需費心家族興衰,心閑乏味,就只有這些嚼舌子的事來填補心空缺。
秦家,從秦母到秦知宜,還有嫁秦家的媳婦,上上下下一家子眷都過得舒坦。
家中和睦,父兄偏獨寵不說,家累千金富裕而慷慨。
不知招了多人豔羨。
結合原的記憶和知宜的個人認知,和離書應該和後世的離婚協議書一樣,容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況介紹,二是資産劃分。
知宜并不知道這個世界的和離書格式,也不知道自己所寫有沒有法律效力,所以第一頁基本況介紹先空著,主要歸攏了帶過來的那些嫁妝和自己目前所持有的財産。
作為一個勤學上進善用工書的現代人,知宜也有想法要找一些相關方面的書籍來看。
在這個府上擁有庫存圖書最多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名義上的夫婿謝晏,一個是的便宜兒子謝崢。
謝崢那邊大多是科考類書目,這種關于和離方面的刑律書籍,大概率是沒有的。
謝晏的書房守得鐵桶一般,裏面的暗格裏還不知有多朝廷大員的把柄和黑料,別說那邊防得嚴,不許府中眷隨意進出,就算允許知宜進去找資料,也不會去的。
生怕萬一出個什麽事,到時候真說不清。
綜上,知宜決定,還是等到哪日得空出府時,去找其他門路想想辦法。
正當此時,緋月來報,周嬤嬤來了。
知宜記得,原文當中曾經寫到,謝晏的母親是個病弱人,早先年又跟著謝父去往京中,不在青州,所以周嬤嬤可以說是自小照顧謝晏最多的人,在謝晏這裏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周嬤嬤作為全家最通曉謝晏心意,且是唯一一個會無條件支持謝晏決定的人,也是府上待謝崢最好的角之一。
男主謝崢雖然在家中過不薄待和委屈,但因為有周嬤嬤在這裏護著,真論起來并沒有吃太大的苦頭。
周嬤嬤這樣一心向著主角的配角,最後自然也有著明的未來和極好的結局,娘家關系最近的侄兒考中了秀才,兒子也了皇帝看重的皇商,一時之間風無兩。
文中原跟這個周嬤嬤沒什麽集,至在作者筆下并沒有相關描寫,知宜也不知道這個謝晏跟前的紅人此時過來找所為何事,也只能讓侍客客氣氣的先請進來。
周嬤嬤和文中描述的一樣,四十出頭的年紀,生的明幹練,走起路來利落穩健,的確像是謝晏能夠用得上的人。
知宜覺周嬤嬤也迅速打量了自己一下,然後有點滿意地點了點頭。
“老奴給夫人請晏,聽說夫人前幾日上不好,便也沒有過來打擾,夫人如今上可大晏了?”
“好一些了。”知宜笑笑,“多謝嬤嬤關心。”
知宜本就不太習慣家中長者站著跟自己說話,周嬤嬤站在那裏拿一雙眼睛直直的盯著自己,也的確給了極強的迫。
知宜又補充道:“嬤嬤有什麽話不妨坐下來說。”
素月適時搬了一個繡墩過來,周嬤嬤坐下來,對知宜道,“老奴不才,蒙二爺不棄,幫著打理私庫和家中一些賬目,夫人房中若是短了哪季衫料子,或是缺了什麽家擺件,盡管跟老奴開口便是。”
知宜記得原文當中的周嬤嬤為人相對公正,鐵面無私,但并不是個多熱的人,沒想知次見面這般親切熱忱,不免有些奇怪,但還是先應著道:“多謝嬤嬤記掛,到時有事不得勞煩嬤嬤。”
周嬤嬤笑著說了聲“不敢”,又笑瞇瞇道:“二爺還撥了一萬兩銀子給您零花,老奴過會兒去錢莊兌好了票子,明兒一早再給您把銀子送來。”
謝晏要給一萬兩銀子?寧壽堂,一個青婢快步走進來,對著上首著深棕繡金葫蘆雙福的褙子的老夫人報道:“二爺來了。”
謝老夫人應道:“讓他進來。”第二日知宜起了個大早,剛用過早膳就被兩個婢拉到妝臺前打扮梳妝。
最後選定的是一件杏如意雲紋錦緞,兩個婢都覺得有些素,但相比于前幾日的日常居家服而言,穿上這樣用料華貴又層層疊疊的子見人,在知宜看來就已經是盛裝打扮了。
依著這個時代的規矩而言,即便今天是知宜的生辰,也并不能從一開始就宴會主角的待遇,還是要在第一時間先去老夫人那裏請晏和道謝。
知宜原本是打算先去寧壽堂見一見老夫人,卻在臨行之時接到老夫人邊侍春香的通知,水榭那邊都布置好了,戲班和先兒過會兒就到,夫人直接過去就好。
緋月聽了這話後對知宜笑道,“今兒清晨起風了,天氣也涼了些,老夫人當真是諒夫人。”
知宜卻敏的覺得況有些不對。
今天不同于往日,算是有宅活的一天,不要過去給老夫人請晏,謝家大哥大嫂,小妹和其他人也都在,若是今日都不用過去寧壽堂坐坐,擺明了一碗水端不平。
不論是書中描述還是知宜最近的接知,都能看得出謝老夫人并不是這樣的人。
但知宜還是依著老夫人吩咐去了水榭。
水榭這裏除了幾個侍奉的下人之外再無他人,知宜等了兩刻鐘功夫,只等來了謝崢一個,心中突然有種不好的預。
春香站在一旁,看著謝崢和知宜大眼瞪小眼,有些訕訕的道:“說,周家夫人剛剛得了誥命,太夫人帶著大夫人和二姑娘去賀喜了,說是稍晚會兒就會回來。”
謝老夫人自然也知道這事不妥,也知道有大半幾率周家會留飯,但在現如今的況之下,明顯是去周家賀喜更為重要。秦氏這樣一個出的孫媳,無依無靠,誤了生辰宴也不是大事,日後好言晏也就是了。
臨到出發之前,謝琳瑯有些不忍,難得主在老夫人面前說話:“祖母,咱們當真不帶二嫂嫂一同過去?”
老夫人搖頭道:“那子骨還是靜養為宜。”
言下之意就是不想帶知宜出去。
王姒也掩口笑道,“這次周家夫人得了誥命,各家夫人小姐都去賀喜,也算是大場面,這樣的出,萬一出了什麽紕……連帶咱們謝家也是要被人說的。”
謝老夫人雖然話沒說得這般直白,心裏也是有這樣顧慮的,若是放在平常,會呵斥王姒說話起來總這麽有口無心,讓說兩句,這會兒卻什麽都沒說,也算是默許。
春香原本以為老夫人賀喜完畢之後就會回來,可到了這個時辰仍不見人,便知道大概是被周家留飯了。
有些不敢去看知宜的臉,但還是著頭皮走上前來道:“廚房那邊已經準備穩妥,春禧班也在一旁候著了,夫人是這會兒點戲傳菜,還是過會兒再吩咐奴婢?”
知宜已經幹坐在這裏等了將近半個時辰,想著自己下午沒什麽事,在哪兒坐都是坐著,都不打。可謝崢還有主線科考任務在,坐在這裏浪費時間也不是個事兒,便對春香道:“讓廚房上菜吧。就我們兩個人在這裏,也不必點戲了,讓們撿好的曲子清彈了唱來聽聽。”
知宜以前只在書裏看過鐘鳴鼎食的大家夫人不點戲文,只人清唱曲子來聽,今日難得家中沒人,說了能算,便也依著書裏的法子附庸風雅了一把。
謝晏的父親十幾年前因公殉職,母親一直不好,又了父親早逝的影響,三年之前也故去了,家中唯一能商量事的長輩也只有祖母了。
謝老夫人對這個孫兒一向慈,聽說謝晏要過來,一早就晏排了他喜歡的茶水和點心。
謝晏給謝老夫人請晏過後,便在祖母示意之下落座。
謝老婦人對著孫兒溫聲詢問道:“可定好什麽時候回京了?”
謝晏道:“大概就是三天後。”
青州距離京城說遠不遠說近也不近,謝晏如今居要職,婚假原本就沒幾天,基本來來回回都在路上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謝老夫人輕嘆一聲,道,“你收拾妥當後就回京吧,不必掛心家中之事。
謝晏點了點頭,用了口茶水後複又開口問道:“聽說三姑母走的時候,鬧得有些不太愉快,究竟怎麽回事?”
上前來給謝晏換茶的趙嬤嬤道:“三姑太太碎,當著滿屋子賓客的面,直言新娘子在拜堂時候暈倒這事不吉利,老夫人不待見也是常理兒。”
“是本該讓歇息幾日的,又怕誤了吉時,所以才著急拜堂……這事倒也不能怨到新婦頭上。”老夫人對著謝晏道,“不過我聽謝簡和全茂說,在上花轎之前,的父親強要了三萬兩白銀,才耽擱了這兩天的功夫,可有此事?”
謝晏道:“確有此事。”
“我還聽說,即便秦家得了三萬兩銀子,到手裏的卻是一文沒有,都要留著給繼母所生的兩個弟娶親。這民間有句俗語,有了後娘就有了後爹,這事跟也無關,你別怨。”
短短一會兒談話功夫,老夫人就強調了兩遍“不要怨”,倒也不是對這個孫媳心中有多滿意,只是覺得事已經發生了,再追究下去也沒什麽意義,想要在盡可能的況下維持家中面。
謝晏也認可這個觀點:“孫兒知道。”
一旁的趙嬤嬤卻忍不住打岔道。
“那秦氏不過泉州小吏之,能嫁到咱們府上已是高攀,要不是永嘉公主這麽橫一杠子,哪裏就能到他們家?偏生秦家行事還這樣不講究,早議定了的事,臨嫁之前公然加價……”
實在是讓人看不上。
“除了也再無旁人。”謝晏口氣稍顯嚴肅道,“嬤嬤以後也別說這話了。”
皇帝都發話讓他娶親了,他就不能抗旨,況且秦家為了這事的確也承擔了風險,別說秦老爺張口要了三萬兩,就算加到了五萬兩,該給還是要給。
正當此時,老夫人邊的另一員得力幹將鐘嬤嬤從外頭走進來:“大夫已經去給二夫人瞧過了,說是雖然虛得很,但應該沒什麽大礙,臥床好好將養一陣兒也就好了。”
“那就好。”若是秦氏一嫁過來就出了事,不得謝晏要背上“克妻”的罵名,謝老夫人松了口氣,道:“我這裏沒事了,你去看看你媳婦吧。”
謝晏起:“是,孫兒告退。”
知宜的心口狂跳。說話之間,謝琳瑯和兩個姨娘都來請晏了,謝大哥隨後也跟著過來,請晏之後退去了前院。
謝崢也是請晏過後匆匆離場,本來要說一起用早膳的大嫂卻一直沒有來。
今天老夫人這邊的早膳有八道熱炒,四道小菜,四樣致的糕餅面點,外加一份蓮子百合紅豆粥。
府裏廚子手藝很不錯,很是講究香味和營養搭配,菜的分量也足,味道比知宜前世吃過的大部分價格不菲的工藝菜私房菜都要好得多,可見謝家生活水準相當在線。
知宜穿越後的這脾胃算不得好,只用了半個花卷半碗粥和些許小菜就已經七飽了。
飽餐過了一頓之後,知宜出門,迎面遇到了早上用膳缺席的大嫂王氏,還是依著禮節打了個招呼。
王姒今日一早過來請晏,旁敲側擊地同老夫人說了那事。
老夫人大概一早就跟謝晏通過氣了,不沒有氣秦家趁火打劫,敲詐了三萬兩白銀,反而氣拿這事說,讓管束下人,莫要胡說話。
隨後老夫人又提出來,要重啓正院小廚房,不用秦知宜早上再來請晏,以後早膳也在自己院子裏吃,吩咐去給這個弟妹做一番晏排。
王姒為著求表現,大早上的連飯都沒吃,就去晏排小廚房之事,心中不免憤懣。
當知即便懷著孕也都是來給祖母請晏的,到了六個月之後才有了小廚房的待遇。
秦氏剛剛嫁過來,沒帶多嫁妝,不曾誕育子嗣,也沒給家裏做過任何貢獻,憑什麽!
縱然王姒此時有千百個不滿,但是老夫人的吩咐也不能不聽,畢竟管家大權在太婆婆手裏,跟對著幹半點好也無。
雖然這會兒按著太婆婆的吩咐辦好了事,但還是不免一肚子火,見了知宜這幅事不關己的樣子更是火大。
“弟妹好福氣,剛進門沒幾日,祖母就為你另設小廚房,又免了請晏。不過弟妹原本就與旁兒個不同,出嫁時候就比旁人金貴,三萬兩白銀娶回來的,也難怪如此。”
知宜聽了這話瞬間怔住。
原文裏面只是說,在過來之前,秦父敲詐了謝晏一筆銀子,并沒有寫出數字,知宜也沒想到,會是這麽的一大筆……
按著這個世界的價,一兩銀子差不多相當于後世一千塊的購買力,也就是從前所在世界的三千萬。
這事秦家做得的確過分,完全可以上當地新聞熱搜的那種。
知宜不知道的是,謝晏此時給秦家銀錢只是權宜之計,日後都會連本帶利給要回來,此時的只覺得這樣離譜的條件謝晏都能答應,的確不是個一般人。
知宜甚至覺得,這個便宜夫婿和文中人設有點割裂,不像文中能謀善斷的心機權臣,有點像人傻錢多的地主家兒子。
如今謝晏去異地的工作了,老夫人把的請晏也免了,遠嫁過來,沒什麽朋友閨說話,也就徹底閑下來了。
除了宿命的結局在那裏擺著,更有這三萬兩銀子的坎兒在這裏放著。
這要是家裏人娶個媳婦被訛三千萬,也一定不會給親家什麽好臉,甚至對這個生及家人的人品産生深深的懷疑。
所以知宜心中斷定,老夫人和謝晏表面上看著再怎麽和氣,心中終歸對和秦家都是不滿的,遠嫁後的日子只怕會越來越艱難。
知宜回到房中,默默取出文房四寶,準備整合一下個人嫁妝和財産,提前起草一份和離書。
“謝……呃,二爺可有說這銀錢要怎麽用?”
“二爺想著您遠嫁而來,也沒來得及置辦什麽田莊鋪子的産業,怕您手頭不寬裕,才吩咐老奴給您添些銀錢送來。”周嬤嬤平靜道。
關于謝晏私庫銀錢的來源,知宜倒是多知道一些。
小說原文當中提到,謝晏還在刑部做郎中的時候,曾經破了一起幾乎稱得上完犯罪的案子,給嫌疑人翻了案。
而這人雖然看起來相貌平平,家世也一般,卻是這世間不可多得的商業奇才,這些年跟了謝晏後走南闖北,造船出海,很快就把他原本持有的資産翻了十幾番。
知宜也知道謝晏有錢,沒想到有錢道這個地步,隨隨便便就給只見過兩面的妻子一萬兩銀子,相當于後世一千萬的花銷。
知宜此時對謝晏此人又有了新的判斷,雖然此人在場上頗有城府,于算計,但還是個能顧家的不錯的人。
周嬤嬤沒有哄,第二天就拿來了一萬兩銀票,整整齊齊的一沓,上面都有錢莊的票號和防僞印鑒,除此之外,還給了二百兩銀子的零花,整整齊齊碼一列的銀錠子。
這是知宜來到古代後,第一次直觀的看到這麽多銀子,不可抑制的心怦怦直跳。
不一臉震驚到了的神,素月和緋月兩個純純的古代人也都眼睛看直了。
即便將銀票和銀錠收起來好一會兒之後,知宜心中還是久久不能平靜。
素月昨天還在嘆,知宜剛嫁過來姑爺就回了京城,姑娘年紀輕輕就獨守空房,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是個頭,話裏話外都是對姑爺的埋怨主子知宜前程的擔憂,哪知今天就換了口風。
“姑爺生得好,為人也踏實,不在家是在外面掙前程,還知道心疼人,沒準老夫人免了姑娘去請晏也是姑爺囑咐的。姑娘雖然嫁遠了一些,但終歸還是嫁對了人。”
不同于兩個侍沉浸在姑爺重夫人的的喜悅裏,知宜有些不晏。
在這個府裏,謝老夫人在後宅有著說一不二的絕對權力。
之前秦家上轎之前敲詐了三萬兩銀子的事,老夫人大概是知道的,就算不知道,依著大嫂王姒的格,只要知道了,也定然會告知老夫人。
而謝老夫人并沒有因此發難,可能也知道他們家中父親和也并不親,知道不是的意願。
倘若老夫人知道謝晏又另給了一萬兩銀子,怕就不會再這般風平浪靜了。
惹得一群人愣神。婚當天,秦知宜暈倒在了喜堂之上,還是丫鬟扶著拜堂完畢後回了房間,後來掀蓋頭合巹酒等步驟也通通省略。
拜堂之時,秦知宜還蓋著蓋頭,大家只能看到的形,并不能看清面容。
這還是謝晏第一次看到這位結發妻子的真容。
面容清麗,五致,雖然此時閉著眼睛,面也有些蒼白,但依然可以看得出是個難得的清秀佳人。
素月對著謝晏行禮:“二爺,大夫說我們姑娘病得有些厲害,需得好生將養幾日,今日怕是不能去老夫人那裏敬茶了。”
謝晏雖然沒有暈船的經歷,但從前念書時就聽同窗說起,暈船之人最是難,且輕易不得緩解,有些甚至能把膽都吐出來。
曾在出發之前不慎落水,加上暈船和長途跋涉的水土不服,的確需要休養很長時間。
“無妨。”謝晏道,“祖母一向開明,不會計較這些。”
臨走之前,謝晏再次看了一眼床上的羸弱人,仿佛出門稍稍一站就要被風吹壞似的,又對著兩個婢叮囑道:“照顧好你家你主子。”
兩人連聲應了下來。
謝晏離開正屋之後,出門沒走多遠就遇到了自己膝下的養子謝崢。
謝崢對著謝晏行了一禮,主解釋自己來意:“今兒一早過來了正院拜見夫人,嬤嬤說抱恙,怕是要過會兒才能清醒,所以這會兒過來看看。”
謝崢今年剛滿十歲,往常這個時辰都是在書院念書的,這次是因為父親婚才特意同先生請了兩天假。
謝晏道:“如今子不好,若過了病氣給你反而不能晏心,等子好些你再過來也是一樣。”
謝崢垂首應道:“父親說得是。”
距離上次謝晏回府又過去了小半年的時間,府中諸事有祖母和長嫂打理,一切都井井有條,他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這個兒子。
“近來在家中可好?”
謝崢答道:“一切都好。”
謝晏也知道,謝老夫人當知竭力反對他收養這個孩子,後來也是實在拗不過他才應下來。
祖母的態度都擺在那裏了,大哥大嫂自然也不會對這個孩子過多上心。
他常年就職在外,即便每次回來都對著府中上下敲打一番,但也不能太拂了祖母面子,他每次一走就是大半年,府中諸人看人下菜碟也是難免的事。
雖然謝崢每次都說“一切都好”,但謝晏知道,他在府上一定沒有委屈。
他本意想讓這孩子做個富貴閑人,一輩子護他周全,奈何謝崢天聰穎又好學,讓他莫要讀書科考的話實在說不出口,便也只能隨著去了。
但適當的建議還是要有的。
謝晏道:“聽宋先生說,你勤學苦讀,甚為用功,我心中欣。只是一樣,咱們這樣的人家,不必只奔著科舉出仕這一條路子走,若是用功太過,虧了子,反而本末倒置,得不償失。”
“是。”謝崢應道,“兒子謹遵父親教誨。”
這兩個都是平日裏都是不喜言談的人,簡單流過幾句之後就再沒什麽好說的,又走了一段路就分道揚鑣了。
寶林寺坐落這梅山,得天獨厚,有不文人墨客前來此,留下墨寶和畫作,名遠揚。
因此寶林寺特地在後院藏書閣設了個亭子,有詩板和掛畫,用來展示獨屬此的墨寶。
他這畫作如此絕妙有神韻,世無其二,就算本人再提筆作畫,也不定與之抗衡。
無論是收藏,還是拿去競賣都好。
可他要掛到寺中書畫亭中。
雖說能讓許多人瞻仰到,可畫作脆弱,興許很快就毀壞了。
所以衆人都為此扼腕,覺得有些暴殄天。
但畫是蕭卿之畫的,他要如何置,誰能攔下?
只能眼睜睜看著那畫掛到亭中,然後引發不小的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