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十四年夏,云麟軍北攻恒、安、肆三州。九月,下恒、安二州,移麾集兵攻肆州。
北境連捷,鄭劾手持軍報自兵部來,在遞報中之前先奏與英肅然知曉。
王府的后院中已落有一角發黃的綠葉。英肅然坐在院中,曬著午后剔溫暖的秋,聽鄭劾逐字逐句地念自北境發來京中的軍報。
鄭劾念罷后,對英肅然道:“云麟軍雖在北境連勝,但卓將軍如今越發自大,目無兵部諸令,凡事若不見王殿下手令,絕不奉聽。”
英肅然瞟他一眼,沒說話。
鄭劾又道:“若此以往,卓將軍在北境坐大,恐怕連殿下也難制之野心。”
英肅然看向另一邊,淡淡問道:“顧易,你以為呢?”
顧易低眼,并不看向鄭劾,只道:“鄭大人之前已脅迫大理寺的李惟巽為兵部眼線,同青梅竹馬的江豫燃最為卓炎所信重,鄭大人又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
鄭劾知道顧易這兩年來深為英肅然所信賴,當下只笑了兩聲,道:“下也是為了王殿下做打算,至于該如何對待卓將軍,兵部自然還是要聽殿下之意的。”
待鄭劾告辭離府后,英肅然一個人獨在院中坐了頃,再顧易到跟前。
英肅然道:“顧易,我意你去一趟大晉。”
顧易問:“所為何事?”
英肅然道:“議和。”
顧易抬眼看他,眉頭微微一皺。
英肅然習慣地了兩下扳指,道:“前日自北邊遞來的線報你也讀了,晉帝詔諸子歸京,我料晉室換代便在今明兩歲之間。目下晉帝抱恙,邊境連敗,大平若要大晉議和收兵,此正難逢之良機。倘是大晉肯和,北邊戰事可靖,如此,兵部將卓炎詔回京中理所應當,云麟軍權亦可另付他人。”
顧易道:“屬下持異見。景和九年,大平在北境亦是連勝,大晉不得不收兵止戰,正因當年殿下主和,朝廷才未乘勝追進。然而景和十一年末,大晉再度出兵南犯,毫未將大平的和意放在眼中。百年來大晉對大平之疆土始終虎視眈眈,晉室之野心又豈是能靠一紙和書輕易約束得了的。對付虎狼之國,唯有靠虎狼之兵。今卓炎率云麟軍在北境為我大平勇立兵威,可懾大晉不敢輕易南犯。大晉一日野心不死,大平一日不可自減良將。屬下還殿下三思。”
英肅然冷冷笑道:“算是哪門子的良將?”他驀地站起來,面如霾,又重復了一遍:“算是哪門子的良將?!”
顧易默然。
英肅然看向他,依舊冷笑著道:“曾師從裴穆清數年,你當真信那一晚弒兄是因要圖功業、要圖盛名?!是因大平子不可拜將、不可封王?!你當真信在北境募建云麟軍,是毫無私心的為國之舉?!”
顧易神大震,道:“殿下何出此言……”
英肅然再道:“仗著我對的意,又因我這兩年縱著、寵著,便以為真能為所為?如今連兵部之令都敢不奉了!今次若不識得是靠著誰才得了這權、這名,我怕是當真連自己的本名都不會寫了!”
這一通火氣發罷,英肅然的一張臉沉得越發青了。沉默須臾,他復開口,那聲音低了不,其中亦有喟意:“顧易。我心中頗念著,也該早些回來,我念之苦。你說,是不是?”
顧易一時竟無言可對。
他豈能不知,英肅然對卓炎,雖,卻疑,雖疑,卻又心懷僥幸。他手中著弒兄、欺君之罪證,又以兵權為餌委于他,既而寵之,又防而備之,心中可謂矛盾至極。
不見顧易吭氣,英肅然向他走近兩步,眼皮輕輕一:“你若不愿去大晉,我便再挑個人去。你以為我邊除了你之外,就沒旁人可用了?”
顧易立刻道:“屬下斷不敢做如是想。殿下肯委重任于屬下,屬下豈有不愿之理。”
英肅然看了他一陣兒,說了個“嗯”,又道:“早些啟程。和事早定,兵部也可早日詔回京。”
顧易再拜而領命,翌日便離京北上。
……
晉京地偏北,未深秋,寒已料峭。
顧易一路幾乎沒怎麼歇息,心中滿滿各種盤算。他這兩年雖得英肅然所信,卻未得英肅然所盡信。誠如英肅然所言,除了他之外,英肅然更有其他心腹可用。此番赴晉議和,他若明目張膽地不按英肅然所命行事,它日英肅然若再換人前來,他必敗。因想不出什麼萬全之策,他只能決定先照章行事,然后再隨機應變。
在顧易抵達晉京使驛后沒多久,他就聽說了晉帝的第四子亦于今日抵京,午后剛自昭德門城。
關于晉帝諸子,顧易在王府上時亦有所聞,對四皇子戚炳靖的印象尤為深刻。
晉室歷來子以母貴,戚炳靖自失母,因與長姊長寧公主親近而被寄養于長寧母妃宮中。他自時起便以文武拔萃而得晉帝青眼相加;及長,他雖位卑,卻以不世出之材干在六子中最得晉帝寵。然而三年前不知因何故,晉帝竟將這個最寵的兒子發往最苦的大晉西境戍軍,連續三年都未詔其回京。
晉室之,王府縱多有北面線報,大平也難窺其十一。但對于像戚炳靖這樣傳聞中的佼佼英才,顧易確是抱有一窺之愿。
至傍晚時,晉宮之中傳來消息,稱皇帝抱恙,委四皇子行監國事;四皇子既見使牒,命人傳平使宮覲見。
顧易踏著夜,被人一路領至昌慶宮前。一個冷面武將不言不語地搜過他全后,將他引殿中。
步殿上,顧易終于親眼見到了這個名傳于眾人口中的大晉四皇子。
年輕,英,峻拔,軒昂……這些形容外表的詞語都不足以用來描述在沉默之中的戚炳靖給予顧易的覺。
顧易第一眼所看到的戚炳靖,像是一塊金子。
但這塊金子卻不似尋常的金子。它像是經歷了沙土與泥的磨礪與洗禮,又被去了表面上所沾染的所有沙土與泥。它仍然是金子,卻又不盡然只是金子。它上面有許許多多細小到難以看清的糲痕,那每一道痕都令它變得更加堅,難以被擊碎。
但顧易很快就知道自己錯了。
因為金子再堅,也只會以沉默示其貴重,不會起而攻擊。
坐于上位的戚炳靖并沒有沉默太久,很快便對他開口說話了。
而對著他說話的戚炳靖,沉穩,自信,犀利,尖銳,一針見,令人難以招架,分明是一把淬火而出的鐵劍。
顧易心中更因他所言而幾番震。倘非親耳所聞,他又怎能相信這個大晉貴胄竟會對千里之外、素未謀面的一個人,抱有如此心思。
當時,刀劍架在顧易的脖子上,戚炳靖站在他面前,笑了。
顧易收去他之前用以掩飾自己心實的諸般神,道:“四殿下既然愿意開價……我只須殿下承諾一件事,殿下若答應了,想要知道的事,我必回殿下以真確的消息。”
“說。”
“不論今日或是將來,凡大平王遣使來見,不論許以何等條件,四殿下皆不可同意與大平議和。”
戚炳靖問說:“你圖什麼?”
顧易道:“殿下只須聽我開價,不必知我為何開價。”
戚炳靖道:“只要二國邊事不靖,大平朝廷便始終會對大晉南犯之野心有所忌憚,更沒那麼容易找得出人替換如此能征善戰的卓疆。你圖的,是讓可以手握兵權、長鎮邊境,對麼。”
顧易不語。
戚炳靖負手,在他面前輕踱數步,道:“我允你。”
顧易驟然抬眼,“當真?”
戚炳靖示意殿衛撤去顧易頸上的刀劍,又是一笑:“你不信我,還開價作甚?既敢同我開價,便該明白,我若應允,必能做到。”
睹此氣度,顧易再無質疑,垂首道:“那我便回殿下所問:當年提兵出豫州、在大平北境一手募建云麟軍、如今率軍北攻三州之人,正是卓炎。”
戚炳靖沉默了好一陣兒。
顧易看得出他的臉起了變化。那變化甚微,只是角上揚的幅度輕輕一,卻帶得整張神都著生機。
顧易心底又大為之。
他見過英肅然對卓炎是何等的迷,卻從未在英肅然臉上見到過這般神——萬昭蘇,因而活。
他聽見戚炳靖于沉默之后再度開口:“你可愿意同我說一說?”
這話不似上位者對下的施,竟是平易近人的真摯請求。
顧易想,眼下正集云麟軍之重兵猛攻肆州城的卓炎,如何能想得到,這世間竟有一個男子居敵國之高位,連一面都未近見過,卻對懷有此此意。倘若一朝得知,又將如何,又是否會對這男子回以同等意?
但是顧易卻搖了搖頭,道:“我愿先等殿下踐諾,若下回還能有幸與殿下晤面,我再答殿下此問。”
出乎他之所料的是,戚炳靖并未因被他拒絕而惱怒,反而是低笑數聲,道:“好。好。可見你頗有護之心。甚好。你去罷。”
……
顧易一返京,便至英肅然復命。
他一五一十地將戚炳靖是如何推斷出卓炎份的原話向英肅然道來,然后道:“當時晉四皇子命人拿刀架在屬下的脖頸上,屬下拼死也未承認!”說著,他將領扯下來些許,英肅然看清他脖頸上的重傷——那是他在回京路上故意用佩劍自戕的,此時正好被派上用場。
英肅然沉著臉,道:“然后呢?”
顧易繼續說:“晉四皇子不知何故,偏認定了卓炎的份,更斷言稱殿下當年奏舉卓疆領兵出征,不過是為了討好心的人。他屬下帶話給殿下:王果與大晉修和,何不拿心頭之來換。”他挽起袖口,出傷痕累累的手臂,拔高了聲音道:“晉四皇子此意在辱殿下!屬下為殿下不平,卻被他們當廷打這樣。殿下,大晉本毫無和意!屬下辦事不利,反連累殿下被辱,屬下萬死之罪!”
說罷,顧易伏地叩首,大哭不止。
英肅然無言片刻,忽然側,順起手邊幾上瓷,狠狠摔了出去。
瓷被砸到墻上,迸裂無數碎片,飛濺四,其中有數片橫掠過顧易的腦殼,將他的面頰出條條痕。
顧易哭聲更兇。
英肅然怒意沉沉,拿來肆州大捷的軍報與卓炎的奏表,用力甩到顧易面前的地上,道:“想繼續打,便讓繼續打。”
打到大晉服為止。
顧易拾袖淚,仍作伏低的姿勢,毫不猶豫地手把那幾封奏札攏進懷中。
……
景和十五年,卓炎總兵六萬,侵大晉疆域,拔滅四座重城,殘戮五萬晉俘,一役震大平朝野上下,而后無視大平朝中彈劾殺俘不仁的聲,再次趁大晉皇帝崩逝之機領兵突進,擊退了大晉南下復仇之八萬兵馬,是以這駭人的殺名令大晉將南邊的兵線向北收近三百里。
五月十七日,卓炎奉詔歸京,拜上北將軍、封逐北侯,督大平國北十六州軍事。
那日禮畢,回了王府。
只在英肅然的寢閣之中待了不到兩刻鐘,便走了出來,正與前來請事的顧易肩而過。
顧易向行禮:“卓將軍。”
并未回禮,只輕輕掃了他一眼,徑直離去。
顧易當時看得十分清楚,那道掃過他臉龐的目中,帶著赤而清晰的輕蔑之意。
他什麼都沒多說,更沒多看,轉去叩門請見英肅然。
英肅然見了他,語氣竟是有的和悅:“今日何事?”
顧易道:“方才得報,大晉新帝既立,鄂王自請出京,南就封地。”
英肅然冷謔道:“大位分明唾手可得,卻要拱手讓給一個臭未干的孩。大晉鄂王,不過如此。”
他看了眼顧易:“大晉帝即位,諸王虎視,朝局不穩,又逢南面大敗,就算是鄂王,想必如今也再難像去歲那般囂張。我意讓你再去一趟大晉,迫其簽下和書。”
顧易這回不同于去歲,應得十分痛快:“殿下所計極是。”
英肅然瞧著他,了兩下扳指,又道:“你既要走這一趟,就別白費了腳程。不如順路去訪訪鄂王的幾個兄弟。”
顧易謹奉命,道:“是。”
……
晉煕郡的鄂王府,是顧易此大晉的最后一站。
此番來迎他府的,并不是上回在昌慶宮門前見過的那一位冷面寡言的武將,而是另一位禮數周到如春風拂面的年輕男子。
那人對顧易道:“鄙姓和,單名一個暢字。我家王爺聽聞顧大人遠道而來,和某先在府中招待大人兩日。”
顧易問說:“敢問鄂王爺何在?”
和暢笑了笑,道:“我家王爺公務在,眼下不在府上。顧大人莫急,且歇上兩日,我家王爺便回來了。”
顧易只得暫住在鄂王府上。
和暢說是兩日,但實際上過了足足五日,顧易才等到戚炳靖回府。
在這五日間,顧易回憶了十數次上一回與戚炳靖的那場晤面,昌慶宮中戚炳靖的諸言諸行,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當時方行監國事的大晉四殿下,如今已了權傾大晉朝野的鄂王爺。
在顧易再次看見戚炳靖時,他又覺得戚炳靖變得與上一回不同了些。像是鐵劍染了一層,戾藏于鋒刃之下,男人看上去更加沉穩了,但那沉穩之中又約出幾縷狠辣的澤。
見到顧易的戚炳靖出了一個對故人才能有的微笑:“顧大人。你竟誠不欺我,又見面了。”
顧易回之以微笑:“王爺亦未欺我。故而我必再來與王爺一晤。”
戚炳靖他不必拘束,又問他吃過了沒有,竟待他當真似舊友一般。
許是因卓炎將二人牽系,顧易竟未以戚炳靖待他的態度為怪,之安然。
戚炳靖人來奉茶,問他道:“顧大人從何來?”
顧易笑著道:“我從何來,王爺豈能不知?如今這大晉國中,還有王爺想知而不能知的事?”
戚炳靖便又問道:“我那幾個兄弟,將顧大人招待得可還好?”
顧易道:“比不得鄂王府。”
戚炳靖大笑出聲。
笑過,他淡淡地向顧易:“顧大人今次前來,可愿意同我說一說?”
顧易點頭,道:“在同王爺說之前,我想冒昧問王爺一句:王爺是因何故而對起了這等心思?”
戚炳靖沒說話,拿起茶啜了幾口。
顧易雖知自己僭言,卻覺得此必問不可,不然他何以能真正對得起裴穆清所托,于是默聲等著。
待茶將冷,戚炳靖方開了口:“顧大人。你有沒有獨自在深夜之中行過路,那路艱險且長,周遭黑暗無邊,冷箭四難防,生死便在一瞬。”
顧易沒說話,然而擱在膝頭的手卻輕輕一握。
戚炳靖又道:“倘若你行過這樣的路,你便該知道,在你無之刻,若有一道明照亮你的前方,你會是什麼樣的。
“卓炎,便是我的那道明。”
景和十四年夏,云麟軍北攻恒、安、肆三州。九月,下恒、安二州,移麾集兵攻肆州。
北境連捷,鄭劾手持軍報自兵部來,在遞報中之前先奏與英肅然知曉。
王府的后院中已落有一角發黃的綠葉。英肅然坐在院中,曬著午后剔溫暖的秋,聽鄭劾逐字逐句地念自北境發來京中的軍報。
鄭劾念罷后,對英肅然道:“云麟軍雖在北境連勝,但卓將軍如今越發自大,目無兵部諸令,凡事若不見王殿下手令,絕不奉聽。”
英肅然瞟他一眼,沒說話。
鄭劾又道:“若此以往,卓將軍在北境坐大,恐怕連殿下也難制之野心。”
英肅然看向另一邊,淡淡問道:“顧易,你以為呢?”
顧易低眼,并不看向鄭劾,只道:“鄭大人之前已脅迫大理寺的李惟巽為兵部眼線,同青梅竹馬的江豫燃最為卓炎所信重,鄭大人又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
鄭劾知道顧易這兩年來深為英肅然所信賴,當下只笑了兩聲,道:“下也是為了王殿下做打算,至于該如何對待卓將軍,兵部自然還是要聽殿下之意的。”
待鄭劾告辭離府后,英肅然一個人獨在院中坐了頃,再顧易到跟前。
英肅然道:“顧易,我意你去一趟大晉。”
顧易問:“所為何事?”
英肅然道:“議和。”
顧易抬眼看他,眉頭微微一皺。
英肅然習慣地了兩下扳指,道:“前日自北邊遞來的線報你也讀了,晉帝詔諸子歸京,我料晉室換代便在今明兩歲之間。目下晉帝抱恙,邊境連敗,大平若要大晉議和收兵,此正難逢之良機。倘是大晉肯和,北邊戰事可靖,如此,兵部將卓炎詔回京中理所應當,云麟軍權亦可另付他人。”
顧易道:“屬下持異見。景和九年,大平在北境亦是連勝,大晉不得不收兵止戰,正因當年殿下主和,朝廷才未乘勝追進。然而景和十一年末,大晉再度出兵南犯,毫未將大平的和意放在眼中。百年來大晉對大平之疆土始終虎視眈眈,晉室之野心又豈是能靠一紙和書輕易約束得了的。對付虎狼之國,唯有靠虎狼之兵。今卓炎率云麟軍在北境為我大平勇立兵威,可懾大晉不敢輕易南犯。大晉一日野心不死,大平一日不可自減良將。屬下還殿下三思。”
英肅然冷冷笑道:“算是哪門子的良將?”他驀地站起來,面如霾,又重復了一遍:“算是哪門子的良將?!”
顧易默然。
英肅然看向他,依舊冷笑著道:“曾師從裴穆清數年,你當真信那一晚弒兄是因要圖功業、要圖盛名?!是因大平子不可拜將、不可封王?!你當真信在北境募建云麟軍,是毫無私心的為國之舉?!”
顧易神大震,道:“殿下何出此言……”
英肅然再道:“仗著我對的意,又因我這兩年縱著、寵著,便以為真能為所為?如今連兵部之令都敢不奉了!今次若不識得是靠著誰才得了這權、這名,我怕是當真連自己的本名都不會寫了!”
這一通火氣發罷,英肅然的一張臉沉得越發青了。沉默須臾,他復開口,那聲音低了不,其中亦有喟意:“顧易。我心中頗念著,也該早些回來,我念之苦。你說,是不是?”
顧易一時竟無言可對。
他豈能不知,英肅然對卓炎,雖,卻疑,雖疑,卻又心懷僥幸。他手中著弒兄、欺君之罪證,又以兵權為餌委于他,既而寵之,又防而備之,心中可謂矛盾至極。
不見顧易吭氣,英肅然向他走近兩步,眼皮輕輕一:“你若不愿去大晉,我便再挑個人去。你以為我邊除了你之外,就沒旁人可用了?”
顧易立刻道:“屬下斷不敢做如是想。殿下肯委重任于屬下,屬下豈有不愿之理。”
英肅然看了他一陣兒,說了個“嗯”,又道:“早些啟程。和事早定,兵部也可早日詔回京。”
顧易再拜而領命,翌日便離京北上。
……
晉京地偏北,未深秋,寒已料峭。
顧易一路幾乎沒怎麼歇息,心中滿滿各種盤算。他這兩年雖得英肅然所信,卻未得英肅然所盡信。誠如英肅然所言,除了他之外,英肅然更有其他心腹可用。此番赴晉議和,他若明目張膽地不按英肅然所命行事,它日英肅然若再換人前來,他必敗。因想不出什麼萬全之策,他只能決定先照章行事,然后再隨機應變。
在顧易抵達晉京使驛后沒多久,他就聽說了晉帝的第四子亦于今日抵京,午后剛自昭德門城。
關于晉帝諸子,顧易在王府上時亦有所聞,對四皇子戚炳靖的印象尤為深刻。
晉室歷來子以母貴,戚炳靖自失母,因與長姊長寧公主親近而被寄養于長寧母妃宮中。他自時起便以文武拔萃而得晉帝青眼相加;及長,他雖位卑,卻以不世出之材干在六子中最得晉帝寵。然而三年前不知因何故,晉帝竟將這個最寵的兒子發往最苦的大晉西境戍軍,連續三年都未詔其回京。
晉室之,王府縱多有北面線報,大平也難窺其十一。但對于像戚炳靖這樣傳聞中的佼佼英才,顧易確是抱有一窺之愿。
至傍晚時,晉宮之中傳來消息,稱皇帝抱恙,委四皇子行監國事;四皇子既見使牒,命人傳平使宮覲見。
顧易踏著夜,被人一路領至昌慶宮前。一個冷面武將不言不語地搜過他全后,將他引殿中。
步殿上,顧易終于親眼見到了這個名傳于眾人口中的大晉四皇子。
年輕,英,峻拔,軒昂……這些形容外表的詞語都不足以用來描述在沉默之中的戚炳靖給予顧易的覺。
顧易第一眼所看到的戚炳靖,像是一塊金子。
但這塊金子卻不似尋常的金子。它像是經歷了沙土與泥的磨礪與洗禮,又被去了表面上所沾染的所有沙土與泥。它仍然是金子,卻又不盡然只是金子。它上面有許許多多細小到難以看清的糲痕,那每一道痕都令它變得更加堅,難以被擊碎。
但顧易很快就知道自己錯了。
因為金子再堅,也只會以沉默示其貴重,不會起而攻擊。
坐于上位的戚炳靖并沒有沉默太久,很快便對他開口說話了。
而對著他說話的戚炳靖,沉穩,自信,犀利,尖銳,一針見,令人難以招架,分明是一把淬火而出的鐵劍。
顧易心中更因他所言而幾番震。倘非親耳所聞,他又怎能相信這個大晉貴胄竟會對千里之外、素未謀面的一個人,抱有如此心思。
當時,刀劍架在顧易的脖子上,戚炳靖站在他面前,笑了。
顧易收去他之前用以掩飾自己心實的諸般神,道:“四殿下既然愿意開價……我只須殿下承諾一件事,殿下若答應了,想要知道的事,我必回殿下以真確的消息。”
“說。”
“不論今日或是將來,凡大平王遣使來見,不論許以何等條件,四殿下皆不可同意與大平議和。”
戚炳靖問說:“你圖什麼?”
顧易道:“殿下只須聽我開價,不必知我為何開價。”
戚炳靖道:“只要二國邊事不靖,大平朝廷便始終會對大晉南犯之野心有所忌憚,更沒那麼容易找得出人替換如此能征善戰的卓疆。你圖的,是讓可以手握兵權、長鎮邊境,對麼。”
顧易不語。
戚炳靖負手,在他面前輕踱數步,道:“我允你。”
顧易驟然抬眼,“當真?”
戚炳靖示意殿衛撤去顧易頸上的刀劍,又是一笑:“你不信我,還開價作甚?既敢同我開價,便該明白,我若應允,必能做到。”
睹此氣度,顧易再無質疑,垂首道:“那我便回殿下所問:當年提兵出豫州、在大平北境一手募建云麟軍、如今率軍北攻三州之人,正是卓炎。”
戚炳靖沉默了好一陣兒。
顧易看得出他的臉起了變化。那變化甚微,只是角上揚的幅度輕輕一,卻帶得整張神都著生機。
顧易心底又大為之。
他見過英肅然對卓炎是何等的迷,卻從未在英肅然臉上見到過這般神——萬昭蘇,因而活。
他聽見戚炳靖于沉默之后再度開口:“你可愿意同我說一說?”
這話不似上位者對下的施,竟是平易近人的真摯請求。
顧易想,眼下正集云麟軍之重兵猛攻肆州城的卓炎,如何能想得到,這世間竟有一個男子居敵國之高位,連一面都未近見過,卻對懷有此此意。倘若一朝得知,又將如何,又是否會對這男子回以同等意?
但是顧易卻搖了搖頭,道:“我愿先等殿下踐諾,若下回還能有幸與殿下晤面,我再答殿下此問。”
出乎他之所料的是,戚炳靖并未因被他拒絕而惱怒,反而是低笑數聲,道:“好。好。可見你頗有護之心。甚好。你去罷。”
……
顧易一返京,便至英肅然復命。
他一五一十地將戚炳靖是如何推斷出卓炎份的原話向英肅然道來,然后道:“當時晉四皇子命人拿刀架在屬下的脖頸上,屬下拼死也未承認!”說著,他將領扯下來些許,英肅然看清他脖頸上的重傷——那是他在回京路上故意用佩劍自戕的,此時正好被派上用場。
英肅然沉著臉,道:“然后呢?”
顧易繼續說:“晉四皇子不知何故,偏認定了卓炎的份,更斷言稱殿下當年奏舉卓疆領兵出征,不過是為了討好心的人。他屬下帶話給殿下:王果與大晉修和,何不拿心頭之來換。”他挽起袖口,出傷痕累累的手臂,拔高了聲音道:“晉四皇子此意在辱殿下!屬下為殿下不平,卻被他們當廷打這樣。殿下,大晉本毫無和意!屬下辦事不利,反連累殿下被辱,屬下萬死之罪!”
說罷,顧易伏地叩首,大哭不止。
英肅然無言片刻,忽然側,順起手邊幾上瓷,狠狠摔了出去。
瓷被砸到墻上,迸裂無數碎片,飛濺四,其中有數片橫掠過顧易的腦殼,將他的面頰出條條痕。
顧易哭聲更兇。
英肅然怒意沉沉,拿來肆州大捷的軍報與卓炎的奏表,用力甩到顧易面前的地上,道:“想繼續打,便讓繼續打。”
打到大晉服為止。
顧易拾袖淚,仍作伏低的姿勢,毫不猶豫地手把那幾封奏札攏進懷中。
……
景和十五年,卓炎總兵六萬,侵大晉疆域,拔滅四座重城,殘戮五萬晉俘,一役震大平朝野上下,而后無視大平朝中彈劾殺俘不仁的聲,再次趁大晉皇帝崩逝之機領兵突進,擊退了大晉南下復仇之八萬兵馬,是以這駭人的殺名令大晉將南邊的兵線向北收近三百里。
五月十七日,卓炎奉詔歸京,拜上北將軍、封逐北侯,督大平國北十六州軍事。
那日禮畢,回了王府。
只在英肅然的寢閣之中待了不到兩刻鐘,便走了出來,正與前來請事的顧易肩而過。
顧易向行禮:“卓將軍。”
并未回禮,只輕輕掃了他一眼,徑直離去。
顧易當時看得十分清楚,那道掃過他臉龐的目中,帶著赤而清晰的輕蔑之意。
他什麼都沒多說,更沒多看,轉去叩門請見英肅然。
英肅然見了他,語氣竟是有的和悅:“今日何事?”
顧易道:“方才得報,大晉新帝既立,鄂王自請出京,南就封地。”
英肅然冷謔道:“大位分明唾手可得,卻要拱手讓給一個臭未干的孩。大晉鄂王,不過如此。”
他看了眼顧易:“大晉帝即位,諸王虎視,朝局不穩,又逢南面大敗,就算是鄂王,想必如今也再難像去歲那般囂張。我意讓你再去一趟大晉,迫其簽下和書。”
顧易這回不同于去歲,應得十分痛快:“殿下所計極是。”
英肅然瞧著他,了兩下扳指,又道:“你既要走這一趟,就別白費了腳程。不如順路去訪訪鄂王的幾個兄弟。”
顧易謹奉命,道:“是。”
……
晉煕郡的鄂王府,是顧易此大晉的最后一站。
此番來迎他府的,并不是上回在昌慶宮門前見過的那一位冷面寡言的武將,而是另一位禮數周到如春風拂面的年輕男子。
那人對顧易道:“鄙姓和,單名一個暢字。我家王爺聽聞顧大人遠道而來,和某先在府中招待大人兩日。”
顧易問說:“敢問鄂王爺何在?”
和暢笑了笑,道:“我家王爺公務在,眼下不在府上。顧大人莫急,且歇上兩日,我家王爺便回來了。”
顧易只得暫住在鄂王府上。
和暢說是兩日,但實際上過了足足五日,顧易才等到戚炳靖回府。
在這五日間,顧易回憶了十數次上一回與戚炳靖的那場晤面,昌慶宮中戚炳靖的諸言諸行,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當時方行監國事的大晉四殿下,如今已了權傾大晉朝野的鄂王爺。
在顧易再次看見戚炳靖時,他又覺得戚炳靖變得與上一回不同了些。像是鐵劍染了一層,戾藏于鋒刃之下,男人看上去更加沉穩了,但那沉穩之中又約出幾縷狠辣的澤。
見到顧易的戚炳靖出了一個對故人才能有的微笑:“顧大人。你竟誠不欺我,又見面了。”
顧易回之以微笑:“王爺亦未欺我。故而我必再來與王爺一晤。”
戚炳靖他不必拘束,又問他吃過了沒有,竟待他當真似舊友一般。
許是因卓炎將二人牽系,顧易竟未以戚炳靖待他的態度為怪,之安然。
戚炳靖人來奉茶,問他道:“顧大人從何來?”
顧易笑著道:“我從何來,王爺豈能不知?如今這大晉國中,還有王爺想知而不能知的事?”
戚炳靖便又問道:“我那幾個兄弟,將顧大人招待得可還好?”
顧易道:“比不得鄂王府。”
戚炳靖大笑出聲。
笑過,他淡淡地向顧易:“顧大人今次前來,可愿意同我說一說?”
顧易點頭,道:“在同王爺說之前,我想冒昧問王爺一句:王爺是因何故而對起了這等心思?”
戚炳靖沒說話,拿起茶啜了幾口。
顧易雖知自己僭言,卻覺得此必問不可,不然他何以能真正對得起裴穆清所托,于是默聲等著。
待茶將冷,戚炳靖方開了口:“顧大人。你有沒有獨自在深夜之中行過路,那路艱險且長,周遭黑暗無邊,冷箭四難防,生死便在一瞬。”
顧易沒說話,然而擱在膝頭的手卻輕輕一握。
戚炳靖又道:“倘若你行過這樣的路,你便該知道,在你無之刻,若有一道明照亮你的前方,你會是什麼樣的。
“卓炎,便是我的那道明。”